注:本文内容非原创,【摘录】于阅读的文章与书籍,每段均标记文章来源。
(最近工作略忙,更新晚了,见谅~)
本月内容:
1、什么是存在主义焦虑?
2、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
3、可口可乐的成功秘诀
4、社交媒体的“信息茧”和“礼物馈赠”
5、顾客、创新与工作
6、Web3.0的样子、缺点和前景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焦虑?
文章来源:《如何对抗生命里的虚无感?》 by L先生说
「存在主义焦虑」。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可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生命中的种种活动,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做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一个结果: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你会很容易觉得:我现在的生活不够好,但好像也不算差;目之所及,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去尝试;再说,即使我去做了、去尝试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我没有什么欲望,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一种特别想实现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不保持现状呢?
这就导向了一种虚无感,它会吞噬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怪圈之中,无法迈出一步。
很多时候,这种虚无感会伴随我们非常久,让我们失去做许多事情的动力。经常当你回过头来回顾时,才惊觉这好几年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只是单纯地活着,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
那么,如何回答存在主义焦虑呢?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意义。
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但它未免有点太简单了,很难给我们有用的指导。即使你接受了这一点,你依然会问: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我该如何给我的生活赋予一个意义呢?
其实,我们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存在主义焦虑从个体的层面,其实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为什么?因为存在就是一个系统最原初的状态,是一切的原因和起点。因此,「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指涉」或者说「后设」(meta)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没有办法从系统内部获得回答的,只能从系统外部进行回答。
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一部小说里的角色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会存在」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只有小说之外的作者和读者才能回答。
因此,这个问题在以前是如何解决的呢?答案很简单:用一个小集体,把个体跟它绑定,让这个小集体成为个体存在的根基和目的。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家族,社区,宗教。
但到了现代,个体意识开始蓬勃发展。我们不再认为一个人必须依附于家族、社区或宗教,而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存在主义焦虑才真正成为了一个问题:失去了对这些系统的依附,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对此,我的回答其实也是一致的: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
二、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
文章来源:《实事求是》 by Loudly Thinking
人的思想,其实是极难改变的。因为人的思想都是基于过去的自己,而改变——便意味着背离过去的自己。背离自己,总是最痛苦的。君不见,那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固步自封,十年经验其实是重复十年的一年经验?
在人生前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然后,余生将自己永久地束缚在内。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细思恐极。
当你想要寻求改变时,东方的儒家教你“心正而后身修”,西方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教你“由内而外的改变”。都是一个道理。但这是圣人之道,凡人极难做到——因为”改变内”就是极难的。
第一步应该是“由外而内的改变”。
接触到新的信息,不管你认不认可,先(小仓位)行动照做,如尝到甜头,思想就有了改变的契机。这才是凡人之道。 确切地说,改变需要两步: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或者更通俗地讲: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再让理论指导实践。
三、可口可乐的成功秘诀
文章来源:《【读书】可口可乐130年:畅饮一刻,铭记一生》 by XYY的读书笔记
1、产品——最开始让人上瘾(可卡因),去掉成分后,口感记忆却仍然让人欲罢不能。实际上,很多宗教都有自己的饮料,味觉的思维是关联的。
2、培养产品神秘感——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神秘的不是配方本身,而是这种神秘感本身
3、价格亲民——买得起
4、Web3——瓶装商、瓶装厂、零售商每个人都有可观的利润,这样的模式看似没有壁垒,实质可能是粘性和韧性最强的
5、产品无处不在——可口可乐胜利是产品的胜利,是营销的胜利,更是渠道胜利,最终是消费者心智的胜利。
6、广告塑造产品形象——而不是产品本身塑造形象,用名人代言,而且用本土化名人
7、与竞争对手共舞——可能是一起在做大蛋糕
8、捍卫版权——可口可乐奠基了美国现代商标法
9、与政界为伍——在全球如此成功,背后离不开可口可乐与政界强大关系,比如和历任美国总统
10、不盲目多元化——虽然可口可乐也收购过哥伦比亚影业等,但长周期来看,可口可乐发展仍然是聚焦于软饮料领域
11、饮料赛道可以持续获得增长——以可口可乐作为基石,不断推陈出新,赛道发展似乎没有显著天花板
老子把认知分为区分、避难和启明三种层次,其中最浅认知就是你获取了知识后,就会有区分好坏能力,这个时候其实麻烦就来了,因为有比较就会有伤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避难,预先知道灾难,并提前避开,逃离那种比较,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宁静。然而,这还不是最高层次,启明(Enlightenment)是能够用内心看到那个眼睛看不到的希望,很多时候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区分和避难主要是为己,而启明可能是为全人类的启明。
可口可乐之所以冠绝全球品牌,某种程度也有这三个层次:区分,指的是其代表行业最高质量标准,是美国的化身(20世纪都是先进社会代表);避难(娱乐的代表,在繁忙工作后,来一口可口可乐,完全进入娱乐轻松状态);启明(这个在二战时候尤其明显,大家为了可口可乐二战,可口可乐代表是希望)。
四、社交媒体的“信息茧”和“礼物馈赠”
文章来源:《徐贲谈微信十年:社交部落怎样改变我们的思考》 by 风声OPINION
人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大大小小的熟人朋友群,这样的群合并不是建立在什么理念或价值基础上的。这样的“微信人”,充其量不过联络为一个个同病相怜、互相安慰、分担抱怨、抱团取暖的小部落,不可能指望他们能互相结成更大的群体。
社会学家们和媒体研究者关注一种更深层的信息部落,他们被困在“信息茧”里,没有意愿也无力突围而出。这样的信息部落,不只是情感上的,而且更是认知上的,是一些信息单一、思想封闭、自以为是的“部落”,这样的部落与开放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哲学家卡尔·波普曾对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去个人化”表示担忧。对于社会中人们之间日益加剧的隔离和碎片化,波普写道,“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实际上从不打照面,办事的方式是孤独而隔离的个人用文字信件或电报互相联系……这样的虚构社会可以称为完全抽象或去个人化的社会”。波普一生捍卫开放社会的理念,警告开放社会始终存在着一个危险,那就是社会的抽象化和去个人化。今天,大众社会的社交媒体问题正在证明波普的预言是多么正确。
开放社会,按照波普的说法,是一个人们坚持言论和思想的自由,互相理性地平等对待,可以在说理中互相批评,推动社会进步。社交媒体上的大多数部落都是相互隔绝的,许多人只是通过部落式的“朋友圈”才寻求到某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信息来源的单一化造成了部落民众观点的“极化”,他们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固执。
这是对社交媒体非常负面的看法,虽然对绝大多数这样的部落来说是准确的,却容易忽略社交媒体上另一些有着积极和建设性意义的部落活动,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些部落中起到积极凝聚作用的思考礼物关系。
大致而言,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做三件事:消费内容,分享内容,馈赠内容。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加分辨地浏览阅读,有的人经过阅读甄别和选择后,把自己认为值得分享的内容转发出去,少数人有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上传到朋友圈或网上。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将“分享”打造成一个主体概念和行为,使分享成为社交网络的思维和架构的核心。这可能无意给许多人造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即分享是社交网络的全部用途。然而,这样的“分享”概念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在线社区的道德意图和心理回报,应该如何看待在线活动对人们产生的吸引力呢?——仅仅是抱团取暖,还是贡献独立的批判性思考成果(正确与否另当别论)。因此,这样的“分享”会使人们忽略了社交网络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潜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社群送出自己的馈赠。
“信”的馈赠和回报,构成了信的“礼物”特征。古人就已经觉察到了“信”与“礼物”以及“友谊”之间的内在联系,“信”可以帮助克服或至少应对分离,但也会引起人们对这种分离的关注,从而有可能强化孤独感。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和实用需求的对等交流媒介,信件交流与礼物赠送密切相关。尽管信是一种主要被理解为文字的物质物品,但它还有一个口头/听觉层面。通常情况下,持信人的口头信息是对书面文字的补充。更重要的是,书信还具有内在的口头性。由于信件通常被认为是作者的真实写照,书面文字在送达时被朗诵,而不是由收信人默读。
在一些微信朋友圈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礼物和礼物馈赠,这是微信朋友圈最积极,最有智识和道德吸引力的部分。这里需要对两种不同的微信朋友圈加以区分:第一种是“人为的”,如同学、同事、业务联系人员等;另一种是“自然的”,包括自愿组合和与微信联系人组成的朋友群。人为群里经常会出现剧烈的立场和意见暴力冲突,迫使不愿陷入其中的人选择退群。自然群体以志同道合为基础,较少发生这种情形。思考部落的社区,基本上属于后一种自然朋友群,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朋友群都是思考部落。
五、顾客、创新与工作
文章来源:《便利店之神铃木敏文:永远站在客户立场》 by 产品沉思录
1、了解顾客心理
销售不是指把东西卖给顾客,而是理解顾客。物质过剩时代,消费者热衷于新鲜事物,所以「作为第二名跟随」的策略,很难让人看得上。
现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自发消费」和「自我奖励式消费」,所以商家要给用户充足的理由支持其自身的购买行为。比如用户购买贵的东西,其理由并不是因为自己有钱,而是选择在周末犒劳下自己,偶尔消费更贵的东西。
所以越是未来不明朗,消费者越愿意在当下享受,避免未来的损失。所以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多消费的理由,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而是赋予消费活动更多意义。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是购买一个「事件」。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
用旧衣服换新的优惠,为何比直接打折还好?因为这样他们不用面对「丢弃」旧衣服的痛苦,并且还给自己腾出空间装新衣服。所以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而是需要给用户充足的理由,让其打消套路的念头。
顾客购买的对象是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所以低价背后也需要有理由让其知道原因,才能合理化自身消费行为(比如「青春版」手机)。除此之外,提供丰富的选择也并非优势。在物质丰饶时代,顾客需要的不是选择,因为已经多到选择瘫痪;而更多的是精选,并为其提供足够信服的理由。
2、所谓创新:不变的「立场」与全新的「素材」
不变的立场更像是中药,长久不变的立场是创新的根基;而素材更像是抗生素,能快速起效;所以结合两者能更好地形成理想效果。
秋元康以北野武为例:寻找「普遍适用型」笑料,而非「容易厌倦型」笑料。区别在于前者用流行话题作为素材,用独特观点切入;后者是依赖于「俏皮话」的逗乐方式。
旭山动物园的改造,为了让经常睡觉的动物都保持活力,所以便以「传达生命力」的理念来重塑,思考出了独特的「行动展示法」。核心在于不断推陈出新,采用新鲜方案,把「传达生命力」当做不变的立场,然后不断地加入速效元素作为新「素材」。比如不断地更换喂食位置,让动物捉摸不透。
越是美味的东西,顾客越愿意购买,但美味的东西,也是容易生腻的东西。
所以优秀的商家并不是有能力创造让顾客难以腻烦的产品,这只是假象;而事实是,商家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出「美味到让人生腻」的产品,在时间层面上才能形成连续性。所以 7-11 不变的立场是,站在顾客角度思考问题,近距离的便利。
3、工作的态度
不要依赖其他,尤其是公司 。工作是陪伴你一生的能力,而公司只是工作的一个实践载体。 不要依附于公司,因为人如果依附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真正的力量。
不能将目的和手段混为一谈。比如开会的目的是传达信息,而非设计 PPT。比如单品管理是实践目的,而 POS 则是验证假设的手段,不能因为引入POS 后反而只通过历史的数据去寻找。
人一旦将手段当做目的,就可能做出很多多余的事情。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当做的事情的本质,明确事情的目的和实现目的手段,就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关键的事情上。比如其 SevenBank,核心是为了提供便利性,而非通过金融赚钱。
所以要经常问一问: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不要盲目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去看看不同人群的事实,答案自然就会浮现出来。
六、Web3.0的样子、缺点和前景
文章来源:《Web 3.0:这是未来互联网的样子》 by NFT中文社区
1、什么是Web 3.0?
互联网目前正处于范式转变的风口浪尖——下一代互联网,Web 3.0,即将出现。“到底什么是Web 3.0 ?”
简而言之,Web 3.0是互联网的下一个迭代,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以及最重要的去中心化理念。换句话说,Web 3.0是大型企业最可怕的噩梦——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你还记得去年发生的一次大停电吗?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长话短说,Instagram、Facebook和WhatsApp在2021年10月初宕机了6个小时。这是这家社交媒体巨头13年来经历的最严重的停电。那些依靠Meta平台谋生的人、企业家和内容创造者与他们的客户和消费者断开了联系。据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一些人在那天损失了高达5000美元,这要归咎于该公司的中心化性质。
作为加密货币和NFT背后的引擎,区块链技术的美妙之处在于,据Decrypt称,它“没有单点故障”,因为它是由用户运行的网络驱动的。换句话说,如果几个节点出了问题,比特币也不会受到影响,它将继续运行,因为它在世界各地有数百万个其他备份系统,但Meta就不一样了。区块链还可以在共享的公共账本上记录所有权,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你将数字资产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
…………
现在的情况是,大公司不敢让你从他们的集中平台上拿走你的数据,因为他们从中获利太多了。虽然我用社交媒体举例来说明Web 3.0,但通过区块链技术拥有个人数据的概念适用于所有行业。你将不再使用电子邮件地址和密码登录——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钱包地址和一个安全的Web 3.0钱包。
例如,无论你想在亚马逊(Amazon)、沃尔玛(Walmart)或百思买(Best Buy)购物,你都需要使用一个数字钱包连接到这些网站,并使用加密货币购买产品。
2、Web 3.0的缺点是什么?
Web 3.0的优点是去中心化,但下一代互联网的危险是什么?这就是关于Web 3.0的事情,由于去中心化,审查和审核将不再那么普遍。
例如,关于社交媒体平台压制某些煽动者的新闻报道将会减少,也不会有少数公司(比如苹果和谷歌)垄断应用商店市场,开发者可以更自由地发布应用。
这些Web 3.0方面的功能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这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从好的方面来看,人们可以自由地说任何想说的,做任何想做的,但结果是,有害的内容可能会不受控制。
然而,这里可能会有一个解决办法。Web 3.0很可能会实施一个奖励系统,鼓励良好的行为,同时惩罚那些害群之马。例如,提交顶级应用程序的有才华的开发者将获得钱包中的加密奖励,而恶意的参与者可能会损失金钱。
通过社区投票,可能会剔除好的协议而保留坏的协议,这是Web 3.0的另一个潜在缺点。我们已经看到Web 3.0的萌芽。
…………
这种Web 3.0治理的缺点是,在许多情况下,拥有最多NFT的用户在投票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权重。换句话说,最富有的用户将对公司的发展轨迹产生最大影响,而不那么富有的用户将没有太多发言权。
3、前景
Web 3.0仍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我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想象可能与我所预言的大不相同。我所知道的是,如果区块链技术要彻底改变互联网,它必须首先做到一件事:更容易使用。
Web 2.0的出现是因为普通人不再需要技术技能来输出内容,平台让用户可以轻松无缝地上传和分享想法、视频、照片、动图、表情包等等,用轻松的帖子引发笑声,或者在愤愤不平的粉丝中引发愤怒。
相反,在撰写本文时,许多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都不够直观,年迈的人使用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即使是世界上最流行的Web 3.0数字钱包MetaMask,其UI也需要大量的工作。例如,向MetaMask添加一个像币安智能链这样的网络,应该只需点击一个按钮,但目前需要手动输入url和数字代码。谁有时间做这些事?
Web 3.0的潜在优势是令人兴奋的,它承诺用户将对自己的数据和隐私有更多的控制。当然,这样做有缺陷,但公平地说,没有所谓的“完美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所有迭代,无论是Web 1.0还是2.0,都有其优点和缺点,Web 3.0不会有任何不同。我们只希望Web 3.0是对其渴求数据、侵犯隐私的前身的一次重大升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