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德性到底可教不可教呢?前面说了,智者派肯定认为“德性是可教的”,否则他们就失业了,作为智者派的论敌,苏格拉底肯定要主张“德性是不可教的”。这也很好理解,我们跟别人辩论的时候,总是这样针锋相对着来的,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好我就说坏,你说德性可教那我就说德性不可教,总之要跟你反着来。
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苏格拉底虽然认为“德性是不可教的”,但是他每天在跟人们在讨论伦理概念的普遍定义问题,试图催生他们的灵魂。如果德性是不可教的,那他的讨论岂不是也没有了意义呢?
所以苏格拉底在心里面也是认为“德性是可教的”。但是他跟智者派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者派把德性当成是一种现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智者派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真正的德性只能借助于反诘法,通过唤起他人的回忆来加以“传授”。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说,“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有答案,就必须要让每个人认识到这个答案是他本人赋予他自己的。伯纳德·威廉斯说,唯有每个人认识到这个答案是他自己赋予自己的,这个答案才真正的有意义也真正的有效用。这里的关键词是“自己”。没错,就是你自己在追问,自己在探索,自己在给自己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