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许昌实验小学 孙亚琦
这是我第二次网上授课,第一次的崩溃式压力少了,精益求精的劲儿头却只增不减。
记得第一次上网课授课的当天凌晨三点半,才满意地试完最后完善的课。早晨8点又试一遍。等到真正上课的时候,虽然整体效果不错,但是感觉自己的态度还不是很坦然。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和经验,第二次上课,提前一周就让自己进入备课、上课状态,熬夜的时间整体提前了一周。几个凌晨三点准备、设计课、试课。保证了上课的前一天,已经录好了一节完整的比较完善的课。
真正上过课后,同组老师反馈良好。现反思如下。
一、认真分析教材、研读课标、把握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编者主要通过三首古诗(元日、清明节、重阳节)、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古代建筑(《赵州桥》)、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还有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和日积月累中的“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来建构的。用这些元素为三年级学生建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创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虽是略读课文,但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体系来看,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的教材在单元前面让教师带着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现在的教材告诉学生为什么学这一单元,因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一幅名场中外的画》的课文前面编者专门指出——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看来,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根”的理解把这篇课文的阅读基调定下来。当然,我们也应该从“名扬中外”方面来解读。
研读课标:三年级学生默读要做到边读边思考。阅读要做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内容:
所以教学目标设置为: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2.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拓展设置为:解决课前搜集到的学生对本课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书法艺术。让学生以课文为起点,奔跑起来,对《清明上河图》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能主动探究、思考。
二、如何上好一节课
在科学、理性地分析教材、研读课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本节课的大方向就不会错。
(一)考虑学情
接下来重点考虑学生学情。
课前我抽查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对“名扬中外、汴京、摊贩、独轮车、一乘轿子、马笼头”等词语不太理解,所以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查阅《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二)掌握丰富的资料
有幸在上课之前看到了高子阳老师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他对本课提出的20个问题,启发、引导我去进行深入备课。他的20个问题,我几乎一个回答不上来,而又被这20个问题深深吸引着,对《清明上河图》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我想,如果课堂上也能给学生抛一些问题,带着学生去细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相信同学们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达到了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沿着起点奔跑起来的目标。也让学生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的震撼,产生自豪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内容的取舍
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对一节课设计就会比较游刃有余。这节课我搜集了几个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介绍,最后选取了中央科教频道播出的一段视频形式介绍的《清明上河图》。上课伊始,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鉴赏《清明上河图》,对它的“名扬中外”有初步整体的感知,随后带着学生通过课文一起去细品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于《清明上河图》有一些有争议的讨论,还有未解之谜,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去继续探索的点,所以开放式地抛给学生。
三、技术支持、反复打磨
上好一节课还离不开一个精美的课件,离不开反复推敲细节和环节巧妙设置。
感谢组内老师的反复听课、评课,仔细推敲每一句过渡语,认真考量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正是有了大家共同的智慧,才有了一节让学生满意的课。
感谢组内技术支持——王麟老师解燃眉之急。
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三年级语文组,进步得很快!
感谢这个团结、认真、精益求精的大家庭!
今天我的课讲完了,接下来讲课的园园开始新的试课、听课、评课,反复打磨过程。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受益匪浅。没有人逼着非要做到完美,我们都是这样自觉地自加压力,做到最好!
因为,只有这样,方不负组里每一位老师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