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刷视频号的时候,看到一则视频说长寿的秘诀是不要吃得太饱,人如果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下,就会激发体内的免疫细胞,它们会不断去吞食那些病菌,看看那些狮子、老虎有吃那么饱的吗?它们无时无刻不是处于饥饿状态。人如果总是吃得过饱,不但增加肠胃负担,身体各器官总是得不到休息,身体就会出问题,各种病痛就会找上门来。
我发现这家伙说得还是有点道理,我现在是知天命之年,晚上吃多一点就感觉很饱,很饱的感觉真的很难受,食物赌在胃里不消化,今天晚上我试着吃少一点,感觉特别舒服,我觉得古人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养生方法是非常科学的,顺应了天时的生存哲学。早上是一天的开始,阳气初升,体内经过一个晚上的运化,食物都消化掉了,肚子里正处于空腹时,这时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是很有必要的,吃完了去上班,去做事情才有劲。到了中午,阳气升到了最旺,中午可以吃多一点,各种食物都没关系,因为还有一个下午要消耗许多精力。到了晚上,阳气下降,阴气上升,身体里消化功能开始放缓速度,这时候如果吃得太多的话,就会让身体里的各种器官疲于应付,它们长期得不到休息,身体就会出毛病。
王阳明少年时与私塾先生关于"第一等事"的对话,恰似现代人面对美食诱惑时的灵魂叩问。这位心学大师历经"五溺"仍能终成圣贤,恰因其始终把握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生命主轴。就像村上春树四十年如一日地守持4000字写作与晨跑铁律,自律从来不是压抑欲望的苦修,而是锚定人生坐标后的自然选择。当我们将健康视为"第一等事",节制便不再是痛苦的桎梏,反而成为通向自由的密钥。
所以说管住嘴,迈开腿是很有道理的,但偏偏是很多人管不住嘴,看到好吃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总是以为就这一次,吃了再说,美味的东西总是百吃不厌,吃下去后才感觉难受,说实话,我也是这样,有时候看到好吃的总是想吃,吃着吃着就吃撑了,这其实好比我们学习,心里总想着要学点东西,不要浪费时间,但真正在学的时候才知道,坐下来看那些理论知识是真枯燥,脑海里冒出的念头就是,看一下手机,刷一下抖音,那有视觉生动的画面,让人顿感舒适,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几个小时,但坐下来看几分钟的书都感觉到是一种煎熬。这就是人的自律性不过关。
现代社会的困境,恰在于选择过剩带来的意志力耗损。餐桌上的饕餮盛宴与手机里的信息洪流,都在悄然瓦解着我们的防御机制。但正如草原上的猎食者懂得保持适度饥饿以维持敏捷,智者的生存智慧在于建立与欲望的良性对话机制。那些被奶茶甜品塞满的深夜,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五溺"?而破局之道,或许就藏在阳明先生"持志如心痛"的体悟里——当守护健康成为深入骨髓的信念,自律自会生长出从容的力量。
站在知天命之年的门槛回望,方觉真正的养生不在参茸补剂,而在每日晨昏对生命节奏的倾听。当我们学会在七分饱时放下碗筷,在深夜刷屏时关闭手机,实则是以当下片刻的节制,兑换未来长久的从容。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深刻的辩证法:适度留白处,自有生机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