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本想在庐山下种豆苗,可是他种豆苗的技术似乎不咋地,种出来的杂草很茂盛,而豆苗却很稀疏,真正的果实也非常的少。但是陶渊明种豆苗虽然种出了很多草,然后他早上就要早早的起来,锄杂草,而且为了除这个杂草,他可是费了很多心神的,从早上太阳刚刚出来一点,到晚上月亮的光芒大盛,他才能借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到自己的家里。也就是说他种田种得非常的辛苦,不是非常逍遥的。
而他的走的道路也是非常非常窄的,因为是山路嘛,而且那边草也非常多,使着这个小路变得更加窄了。他每天回家的时候是晚上,所以我们就要用夕露沾我衣,意思就是,晚上的露水沾到我的衣服。不,不仅仅是沾,而是沾湿。但是他却说衣沾不足惜,衣服打湿了却不叹息。常人会怎么样?常人肯定会稍稍的叹息一下。为什么他不叹息呢?那是因为他有他的愿望,只要他的愿望不泯灭,他就不会叹息。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他的愿望就是他的真。这个真就是归隐山林。
在这里,陶渊明归与不归的愿望就不太纠结了。因为嘛,你看最后一句,但是愿无为。虽然很辛苦,虽然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但是他正好契合了我的本心本愿,也说明了他的内心现在是安静宁静的,不在拥有了五进五出。
而是个愿呢,我觉得应该是道家的愿望,因为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本来就是有点朴素,让人觉得就心在山林吧,然后他最后一句也说了但使愿无为。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他也有可能是被迫归隐山林,因为他非常的想要安宁。所以他不喜欢官场,官场太污浊了,所以他可能是被逼到山林的。不过这个想法我觉得不太成立,但我也给出来这个可能。因为最后几句一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得衣沾不足惜,又让人感觉到常人感受到的痛苦,我觉得不怎么样。但使愿无违,我前面也讲了。
那我们还可以对比,比如说我们可以对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里我觉得他和我们这里的但使愿无违不一样,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的少年时候和她的老年时候不一样,给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小孩。他有做官的可能,可是他又非常的喜欢山林。而但使愿无违,它又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就不去,我就不去。因为性格只是给长大后一个选择,不是肯定。而且给我们这个那么大的不同感觉,也是他的性格和选择之间的区别。性格是潜意识之中的,而选择就是我们真正的主动抉择。也是一个愿,清清楚楚的愿。
而他的选择和他的性格不一样,他的性格是性本爱丘山而选择就是修齐治平,哦,对了,我说的这个选择是他早年最初的选择,不是他最后归于山林的选择。所以我觉得他最初的选择是非常想他的家风,因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一位大司马,位列三公,所以他的家风肯定也非常的偏如。所以他的这个愿望在早年非常的热切,可是呢我觉得,因为他觉得早年官场实在是太恶劣,太腐败了,所以他才想归隐山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