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一本书,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对此书的评价是,此书中蕴含大智慧。列子,是一个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后,庄子之前。因此,《列子》一书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而《庄子》一书中,有关于列子的记载。列子,虽然是我国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许多哲学思想仍然值得现代人深思。
列子:一个能御风飞翔的有趣的人
在《庄子》一书的逍遥游篇中记载,列子其人是能够御风而飞的。诚然,在现代人看来,这只是个神话传说,列子也不过是个传说中会飞的神仙。但列子无疑是文字历史记载中极少能“飞”的人之一,承载了古人的浪漫与温情。
我是在读《庄子》一书后,才知道有列子这么有趣的一个人,才知道有《列子》这么有趣的一本书。《列子》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有我们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们自以为知道却实际上只读过一半的。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余音绕梁、高山流水、杞人忧天等等。
列子这个人非常有趣,在老师壶子的教导下,通过帮老婆喂猪做饭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郑国,四十多年却无人赏识,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
有一年,郑国发生饥荒,列子要去卫国。由此,学生们向列子请教时,列子才开始讲述他所理解的哲学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列子哲学: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发展变化规律。
我认为,列子的这段生生化化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如下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事物有生死变化,却无法感知生死变化。虽然无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变化,其实事物一直在生死变化。
无论有形的事物、无形的事物都是这样,比如生命、阴阳、四时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从出生开始或者说受胎开始,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瞬间,都在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就构成了生命本身。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于生命本身,却无法感知这种变化,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才感悟到这一点。
与上述观点类似,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句将其归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学派将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归结为一个字“易”,意思为变易,宇宙万物没有东西不在变动中;佛家理论中则将此称之“无常”。
而这种变化本身,则是一种常态。《列子》讲述的是这个道理,《道德经》如此,《庄子》亦然。《易经》将这个道理讲述的更加浅显易懂。佛家则将“无常”归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别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说生生不息的这种变化,是《列子》一书的精粹和本质,那么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对这种生生不息变化的详尽解读。下面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小儿辩日”开始分析。
小儿科的“两小儿辩日”,不简单
“两小儿辩日”是现在收录在小学课本里的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孔子东游时发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细确认这个故事的来源,很多人会以为这个故事来自《论语》。其实,这个故事来自《列子》。
孔子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距离远近的问题。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初升离得近,而中午时离得远。”
原因在于,“太阳刚初升时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正是离人远的看来小,而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得远,而中午时离得近。”
原因则是:“太阳升起时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吗?”
最终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还以为你知识丰富呢!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简单吗?非常不简单。小儿的问题,淳朴自然、日常,却并不简单。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却有大问题。
小孩子因为好奇心,渴望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讨论这个问题,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儿的问题对圣人孔子,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两小儿辩日”的深层内涵
现在查大量资料,有人仍然认为中午太阳近,还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说下结论,孔子不能决是对的。因为,无论是中午热早上冷,还是太阳早上大中午小,这些事儿,和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根本没关系。
具体分析如下:
中学地理课上大家都学过,地球的四季交替与地球太阳距离无关。也就是说夏天不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近,冬天并非太阳距离地球远。
具体举例来说,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类似椭圆形,北半球的冬天时,地球在近日点,冬至时的地日距离甚至比夏至要近500万公里。
地球直径只有1.2万公里,与日地距离14960万公里相比几乎微不足道。所以,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离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四季交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
早上、中午这种太阳变化与四季交替类似,只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而与日地距离无关。
“两小儿辩日”,按照现代科学解读:早上,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大,中午,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小。而早上太阳距离地球近还是中午距离地球近?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无时无刻都在变动,距离的远近还真说不准。
书中更多有趣的哲学思辨
如果说“两小儿辩日”是对天文学的哲学思辨,那么“杞人忧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并非一个笑话那么简单。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杞人忧天的全文,杞人忧天共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思辨,因为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课本中收录的只是第一个层次。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时,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个层次。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也同样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体现在愚公与智叟两人之间,愚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子贡倦学的故事,可能读过的人比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贡有阵子不想学习,于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时间。孔子回复说,人生没得休息,除非进了坟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贡于是感叹死亡太伟大了!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为老师,回复得妙,子贡作为学生体悟得妙。
孔子评价说:“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生死之辩上看,无疑孔子和子贡在生死的问题的上达成了一致,看透了生死。
子贡倦学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生的两端生与死。而对于生与死之间的过程,周文王的老师鬻熊讲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来,人从出生到衰老,没有一天不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人们却无法察觉,直到衰老才明白。
综述
由上述分析来看,《列子》一书讲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采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们喜闻乐见又能深入理解。与我国广为流传的《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图书一样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