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为俗人;略法先王,不知法后王,行伪同于世俗,唯上不敢有他志,是为俗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然而知不能类,是为雅儒;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举统类而应之,张法而度之,晻然若合符节,是为大儒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按:荀子以舆马、弓矢、百里之地等象征诗书礼乐春秋,做学问固然不能离开经典,但圣人学问的关键还在于一个“通”字,通是中道的应有之义,即事中,根据通的程度,儒者可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
(四)师法积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故行才是治学的最终目的。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志不免于曲私,行不免于污漫,甚愚陋沟瞀,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脩,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脩而才,可谓小儒;志安公,行安脩,知通统类,可谓大儒。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礼者,人伦尽矣。
按:(1)先天之人性不可靠,必须通过教化加以约束修正,教化必须经由师法,即隆师隆礼,教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善的过程。依积善的程度,可分为众人、小儒和大儒,众人纵,小儒忍,大儒安。安的含义,可以结合《大学》定静安虑的阐述来加深理解。
(2)特别说明,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所谓闻,指理论学习;所谓见,实指效验,即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属于知其然;所谓知之,即知其所以然。
君子言必高远,行有底线,道有一隆。所谓高远者,言政必先民生,言志必不下于士,言道德必不悖后王。故诸侯问政,不及民生,则不告;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按:全文总结:言必高远,行有底线,道有一隆,方为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