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分享一下《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八章《怎样有质量的议课》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有质量的议课需要以学论教,需要关注教学实践的真理具有静脉特征,需要关注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需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需要发挥教育想象力。
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一 ,明确议课的目的;二,议课的有效态度;三,议课的语言方法;四,议课的创造延伸。
一 ,明确议课的目的
1 观课议课采取聚焦的方式进行研究。观课议课不太主张采用一个大而全的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观察和研究,它主张在40分钟的教研活动内聚焦一两个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课堂教学问题,充分展开对话,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实现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
所以观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的态度,充分自由的观察和思考,尽可能的多收集相关信息,尽可能充分的发现和研究。但观课结束后,教师就要马上思考课堂上有什么现象最具讨论价值,讨论这个现象对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要有聚焦意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最有讨论价值的现象,筛选出最有讨论的课堂现象后,紧接着还要做好参与议课的准备,进一步思考授课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我怎样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步骤展开对话交流等问题。观课者在与授课教师交流时,首先要描述准备讨论的课堂现象是参与者都知道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描述时一定要注意用白描的方式,而不要轻易做出评判。描述完现象后,尽量用问句询问,以了解当时教师的出发点和学生状况,便于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因为观课议课虽然主张聚焦的方式进行研究,但并不主张只聚焦某一个要素,而是主张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切片研究”。教学技能和方法一旦脱离其所处的情境与关系,我们便很难评判其好坏。观课议课主张进行“切片研究”,即基于师生互动的情境、互动的关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故事、教育情境,在故事和情境中研究师生互相影响的关系,获得对师生互相影响关系的认识,改善师生之间的影响关系,让教育的情境更温暖,教育的影响更有效。
2 要专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议课的焦点不在于这一节课上,而在于通过这一节课研究如何促进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课例研究聚焦的是主要是教学内容,讨论的问题是“这个知识点该如何教”,“这个内容该如何教”。观课议课主要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讨论的问题是“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内容”,“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如何改善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追求从“得鱼”走向“得渔”。课例研究主要就某一个教学内容,多人参与,多轮研究,以求得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案,具有“多中求一”的磨课特点;观课议课强调通过对一个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讨论,引发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促进教师的改变和发展。观课议课是借助一个案例,一个现象讨论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一中求多”,确定教师自主创造的基础。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有了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今后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议课的有效态度
1 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
评价一次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率,不是看参与者说了什么,而是看参与者听到了什么,带走了什么,会在实践中改变什么。这就需要议课内容老师愿意听,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关系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学习者,大家或围绕课堂有讨论价值的故事,或者借助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件讨论先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授课教师不再是焦点,也不在被动承受批评。观课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询问了解情况后,用“如果我来教……”“我将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语言交流,这样的交流处于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觉悟和专业能力信任。这样的表达,以学习者,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参与,邀请他人论证,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达到“同在共行”的目。
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其中,思想互相碰撞,不再固守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用他者的目光来反观自己,并从中并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改正错误,达成理解。
2 议课的“三忌”
忌把自己当专家。议课者不把自己当专家,才有议课的平等,才有彼此的开放,才有自己的收获和进步,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从提供思想转为促进思想,相互砥砺,共同思考。
忌给别人找毛病。任何课都会有得有失,因为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得不做出选择和取舍,选择的东西可能成为“得”,成为亮点,也可能成为“失”,成为不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走向理解和探究。
忌不给对方留反驳的机会。对于课堂中的情境,我们以询问的方式呈现,让授课者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收获和不足,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走向理想的课堂。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话有三分,巧说为妙。”议课时,议课教师应态度诚恳,提出问题时语气应委婉些,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也许这样做效率会更高。
三,议课的语言方法
刚才咱们谈到了议课时的语言非常重要。使用问句做价值澄清可以更有效的引发授课者的共鸣,从而更好的交流。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思考和交流,思考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选择新方法的过程。也是学会为自己做选择,学会承担选择责任的自我教育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培养教师自我提问的习惯,引导其通过自我提问促进自我对话,引起自我反思。
议课者描述完现象后,可以询问授课者:“你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你怎么看这个现象?”授课者回答完之后,可以继续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是否理想?”“行为的内在价值和依据是什么?”“我们还可以追求什么?”……不停的追问是因为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虚态度。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我们未必正确,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专制和压制,而是需要民族和和平平等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我们即便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也只能给他人以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议课中对提问人进行反问的意义:反问可以表达出授课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唤他人参与,让他人表达意见,同时这样的反问促使所有参与者成为建设者,这样就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与者可以“一中求多”。
四,议课的创造延伸
发挥想象力探讨新的教学可能。观课议课不仅要读懂课堂,更要创造课堂。不仅要读懂教与学的关联,理解教学的新的可能性,理解教的预设,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是否有其他可能性,理解新的思考和实践可能带来什么变化。(这些理解实质上是创造)而且要读懂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剧、伦理追求、思维决策等方式。同时还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最有讨论价值的现象,以备交流讨论。而创造课堂要超越自己,思考教学的各种可能性,贡献自己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而不是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
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教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是否可以找到其他方法?”这需要我们发挥教育想象力。观课议课的理解和研究不是面向过去,而是指向未来,他可以帮助参与者认清自我,了解彼此,在共同研究中相互学习,同在共行。
最后。让我用陈大伟老师的话结束自己的分享:实践观课议课,在“别把自己当专家”“多用问号去了解和探究”“引导的方法是价值澄清”“注意做好小结,要提炼一些策略,留下带得走的东西”后面还要加上一点:“围绕有讨论价值的现象与问题,把思维线条拉长。”
“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候一本书要反复阅读方能领悟透彻,这本书是我读完第一遍之后的见解,还有很多不足。阐述的观点纯属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分享结束我们可以继续交流。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