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一次进行了课后服务课表调整,以系统统筹、科学均衡、保障实效为核心原则,兼顾冬季作息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有序推进并完成了优化。
调整之初,我确立了"体育课优先固定"的核心准则,先锚定各班级体育课时段,针对初步排定后出现的5节冲突课,立即启动动态补位机制——优先调配课时量不足的教师承担体活课,既化解冲突,又平衡了教师工作量。
为确保资源分配公平,先完成数据化梳理,我将各学科教师数量、各年段课后服务总课时量分类统计、分段列示,以"人均课时一致"为基准核算分配。按此逻辑,中年段排课高效落地:语文实现"每人2节、每班2节",共12节;数学"每班1节、每人2节";英语"每人2节、每班2节";体育"每班1节",30节课无缝衔接,达成学科与课时的精准匹配。
低年段排课延续核心逻辑,在语、数、体课时固定后,剩余课时精准匹配综合实践活动需求,6名综合学科教师各承担1节,实现"人课对应"。针对高年段,曾拟定两套方案:方案一为"语、数、英、体、科各1节",但因科学教师仅2人,需协调单班数学教师补位辅导科学;方案二为"语文2节、暂不安排科学",按需与语文教师协同。最终从全校统一规范出发,确定"语文2节、数学1节、英语1节、体育1节"的通用框架,低年段则将英语替换为综合实践课,既保证整体一致性,又兼顾年段特殊性。
此次调整的关键考量,是在冬季放学时间缩短的前提下,既不压缩学生课间活动时长,更保障下午大课间户外运动时间,确保课后服务与日常教学秩序无缝衔接。
复盘此次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学校管理工作需以"系统性思维"为前提,排课看似细微,实则需统筹全校总课时、学科师资总量、特色活动时间(如周三"大家谈")等多重要素;以"数据化支撑"为基础,通过精准核算实现教师工作量均衡,体现管理的公平公正;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结合年段特点优化课程结构,让课后服务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三年来,我一直在对课表排列进行持续调整,不仅提升了课表编排的科学性,更锤炼了自己以全局视角统筹学校工作、以长效思维推进规划决策的管理能力,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