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共读活动第三周发言稿

导读题一:请梳理苏霍姆林斯基“让知识活起来”、“注意力”和“交集点”的主要观点,选择一到两个个谈谈自己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他说:“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知识在得到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他还说,“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手段”。所以,知识不是“为了储备”而被积累起来的、“不能进入周转”的东西,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综上所述,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让知识活起来”主要是强调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让知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二是要让所获得的知识成为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手段。

为什么要“让知识活起来”呢?如果知识是“为了储备”而被积累起来,“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的话,那么知识就会“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学生学业成绩逐年下降的现象。他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概念去认识周围现实……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是“死”的,不是“活”的。综上所述,如果知识没有真正的活起来,既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那么怎样让知识活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努力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从操作的层面上也谈到了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就是“让学生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从而“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二是在备课时找到“交集点”,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的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让知识活起来”,其实谈的是如何掌握知识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而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就是让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的掌握,不仅是懂得和理解知识,而且还要能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对“理解”的阐释和新课标中对学生的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是相契合的。

导读题二:你如何理解课堂上要有大问题,要避免成为无数琐碎的小问题的汇聚?结合具体的课例谈一谈。

我的理解:所谓的“大问题”,也就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到的“基本问题”,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交集点”(即教材中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和机能联系集中的地方)设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激励揭示更多的问题,包括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入的、可迁移的学习。

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 中的Section B部分的2a-2e时,设置的大问题是Do you think if children should take so many after-school classes?Why or why not?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为“大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个:1.这个阅读语篇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关于建议的表达以及主动发表观点和建议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完成标志着教学目标的完成。2.第二个原因是教学内容。这个语篇共分四段,第一段提出问题,即如今的孩子们因为有太多的课外辅导课,所以有时周末比平时还忙(These days children are sometimes busier on weekends than weekdays because they have to take so many after-school classes.)。第二段是一位有着三个孩子的妈妈Cathy Taylor的观点,她认为课外辅导班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I believe these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for my children's future.)。第三段是一位有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Linda Miller的观点。她认为父母不应该督促他们孩子太猛,应该让孩子做孩子(People shouldn't push their kids so hard and they should let their kids be kids.)第四段是一个博士Alice Green的观点,她认为课外辅导班会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孩子应该有时间放松和为自己思考。拥有快乐幸福的孩子比拥有成功的孩子更重要(She says that after- school classes can cause a lot of stress for children. She also said that children should have time to relax and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that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have happy children than successful children.)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的这个问题是把文中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的。这个问题下边可以有多个小问题,这个问题为其他的多个小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这个问题是其他问题的统领和核心。3.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更容易体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脑力劳动的快乐”。

导读题三:结合你的学科教学或所读到的名师的课例,说说是如何抓住“交集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更接近科学概念的?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交集点”是指教材中的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个结合的部分,正是在这个部分,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及其他的联系,是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交集点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能更积极的进行思考,更主动的去获得和掌握知识,对老师来说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确定交集点,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在教材中找到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和机能联系集中的地方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连续不断的思考事实、现象,去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如此看来,设置交集点,要求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带领学生找到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交集点”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有相似之处。设置“交集点”就是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也就是让学生朝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进。所以我认为,如何设置“交集点”是一个思考如何研究教材与如何研究学情进行结合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