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981天。筑基班社会心理学部分学习笔记,第10课收获:
第一单元:从众
定义: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像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自觉从众(路上围观)
3、有时不符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功能
1、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个体层面: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一一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宜从众一一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3、反从众一一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一一情境不确定
2、对偏离的恐惧一一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一一荣辱与共同进退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一致性愈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少;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
自信心强,从众较少;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众会减少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可能增加
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青少年骑自行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心理机制
社会促进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他人在场→个人努力能够得到评论→警觉、评价焦虑、分心冲突→唤醒状态
复杂任务表现下降
社会抑制
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
他人在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表现,弱势反应受抑制
优势反应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社会懈怠
定义: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产生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1.自愿的;2.相似性
分类:有意模仿(有意识、主动)和无意模仿
意义:1.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
趋势:无意一有意;游戏一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塔尔德的《模仿率》
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定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3.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一)定义: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二)分类
1.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
4.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客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