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一首诗叫《鸱鸮》,这首诗平常很少听到,但是取自这首诗中的两个成语却常常听到:一个是未雨绸缪,一个是风雨飘摇。由此可见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流传甚广。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先看一看原文。
一、原文
国风·豳风⑴·鸱鸮⑵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⑶,无毁我室⑷。恩斯勤斯⑸,鬻子之闵斯⑹。
迨天之未阴雨⑺,彻彼桑土⑻,绸缪牖户⑼。今女下民⑽,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⑾,予所捋荼⑿。予所蓄租⒀,予口卒瘏⒁,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⒂,予尾翛翛⒃,予室翘翘⒄。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⒅!
二、注释
⑴豳(bīn):豳,读作bīn,本意指豳山,又用作古都邑名,也作“邠”。周后稷的曾孙公刘迁居于此,相传周代祖先即在此立国。在今甘肃省宁县、正宁、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南迁于周原。
⑵鸱(chī)鸮(xiāo):鸟,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种类很多,如鸺鹠、猫头鹰等。
⑶子:指幼鸟。
⑷室:指鸟窝。
⑸恩:爱。《鲁诗》作“殷”,尽心之意。斯:语助词。
⑹鬻(yù):育。闵:病。
⑺迨(dài):及,趁着。
⑻彻:通“撤”,取。桑土:桑根。《韩诗》作“桑杜”。
⑼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牖(yǒu):窗。户:门。
⑽女(rǔ):汝,你。下民:下面的人。或:有。
⑾拮(jié)据(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⑿捋(luō):成把地摘取。荼(tú):茅草花。
⒀蓄:积蓄。租(jū):通“苴”,茅草。
⒁卒(cuì)瘏(tú):患病。卒通“悴”。室家:指鸟窝。
⒂谯(qiáo)谯:羽毛疏落貌。
⒃翛(xiāo)翛:羽毛枯敝无泽貌。
⒄翘(qiáo)翘:危而不稳貌。
⒅哓(xiāo)哓:惊恐的叫声。
三、赏析
阅读了几个版本的赏析,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诗无达诂,各有各的道理,却也各有各的不足。我在喜马拉雅上面找到这首诗,反复听读。越来越觉得这首诗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篇用动物寓言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诗歌。《毛诗序》谓:“《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方玉润《诗经原始》、魏源《诗古微》又以为乃“周公悔过以儆成王”“周公戒成王”之作。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鸱鸮后面的劳动都是亡羊补牢,有趣的是这首诗中却产生了未雨绸缪这样有智慧的成语,因为诗中之鸟被鸱鸮偷袭遭受了失败,后面才有吸取教训,提前做好准备的智慧。该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后来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化用此意为:“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把未雨绸缪作为家庭修养中的必备品质。
但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样的,深刻的。
启示一:遭遇灾难和挫折后,光呼吁是没有用的,要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诗歌的第一节,诗中的动物遭受了鸱鸮的袭击,幼子被取,巢穴被毁,自己伤心欲绝。第二节中马上结经验教训,采取行动,未雨绸缪,亡羊补牢。
启示二:平时多流汗,危时少流血。在失败后的筑巢之中,诗歌中的动物,克服重重困难,从它的手,从它的口,从它的羽毛,从它的尾巴各个方面描写了它的辛苦,最后,坚持到底,把巢筑牢。这时候虽然辛苦,但是总比痛失幼子好得多,这是一只充满智慧的动物,诗作者托物言志,告诉我们要向这只动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