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饮料在一些受肥胖影响的人和现在想要控制体重的人中很受欢迎,但它真的有助于减肥吗?
事实上,减肥饮料中不含糖,但添加了人造甜味剂。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在体重管理方面可能具有欺骗性,经常食用人造甜味剂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我们的腹部脂肪和腰围。此外,即使这些人造甜味剂没有能量,它们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声称喝无糖饮料可以帮助你减肥的说法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作为一名食品人的我,对无糖、零添加等词还是比较敏感的。根据食品伙伴食品论坛的统计分析,2021年食品行业十大热门词汇中,第一名是“零添加”,占比超过49%。可以说关注度是相当高的。事实证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零添加”,很多人应该会想到的是我们的网红饮料"元气森林"吧。它以“零糖、零脂肪、零卡路里”为主打方向进行宣传和引导,成为国内网红饮料品牌。
元气森林在2021年4月在官方微信平台上进行的道歉声明,表明起乳茶产品的标签说明中,没有明确的将“零糖”和“零蔗糖”进行区别,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元气森林针对此情况,对自己产品进行纠正整改,包装由原来设定的“零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另外,在后续生产的乳茶中,原料不再添加含有结晶果糖,但是该公司也是提醒消费者,乳茶中有奶成分,所有还是含有糖的。
“零蔗糖”只是表示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蔗糖作为甜味剂,但是并不表示饮料中不含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其他糖类。“零糖”要求每100克或100毫升计算的含糖量不能超过0.5克,但也不是完全不含糖的,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还是要多加了解相关的知识,不能因为商家的广告宣传而盲目的选择。
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修订后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中不含或者未使用的物质,食品标签不得标注“未添加”、“零添加”、“不包含”或类似词语应予以强调。
作为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经营者,你应该清楚无糖和无蔗糖的区别。避免涉嫌恶意诱导、误导消费者。当然,消费者也应该明智,仔细辨别,以免被误导。
就在近日,曼可顿食品(上海)有限公司销售的多款食品被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以“误导宣传商品或服务”为由被罚款6万元。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处罚决定书,发现该公司销售的某款面包,在某电商平台上“旗舰店商”被宣布为“低脂”。 ”。
根据产品的营养成分表,“每 100 克含有 4.2 克脂肪”。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28050-2011》中能量和营养素含量声称的要求和条件,
低脂肪含量要求为:≤3g/100g固体; ≤1.5g/100ml液体。本品脂肪含量不符合相关标准,其标榜“低脂”的产品与现实不符。 .
两个字,
低脂,罚款6万元,可谓是一字千金,不管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销售企业,了解法律法规应该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针对零添加的概念,有网友做出了如下的评论总结:
网友认为,产品中添加什么,不添加什么,都应该在配料表中写清楚,不要将“零添加”的概念作为炒作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商家的营销目的。
有网友认为,元气森林对“零蔗糖”的道歉充满了欺骗,消费者陷入这样的套路并不少见。商家通常会因为他们可以做法律未规定的事情而被证明是正当的行为。一旦“零蔗糖”这样的词句成为潮流,会不会对一大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健康造成隐患?
如何平衡或兼顾追求利润和社会责任?因此,对于经营者而言,诚实守信是法宝,恶意诱导和误导消费者,最终自取其辱。
对于零添加的概念,大部分网友表示,不加标签不代表不含或含量低,也不一定代表食物能量低;对于食品添加剂,合理合法使用不影响食品安全,标注不添加并不一定意味着食品更安全、更健康;营养素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益,或者至少无害。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不要轻易相信标签上的营养声称,而是要学会阅读营养标签。
因此,有网友提出,不能再忽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滞后立法理念,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管理来讲已经捉襟见肘。在食品行业,迫切需要立法预测来抵消法律滞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