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水间的自我安顿】
苏轼诗前面的说明文,读来最有趣味。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葱胧,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日:“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今书以寄妙总大士参寥子。
宋哲宗绍圣二年(I095)三月初五,广东惠州,时年60岁
上巳节刚过,苏轼与儿子出门春游,在温泉洗澡,在瀑布底下晒干头发,一路高歌而归。回程时坐着轿子,与客人聊天,不知不觉到了水北的荔枝浦。夕阳朦胧,竹影清幽,枝头荔枝累累如芡实。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农指着荔枝对我说:“现在可以吃了,您能带酒再来吗?”我欣然答应。回家小睡后,听见儿子苏过在朗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于是逐一和诗。
这是非常生动的生活小品。
在描写生活情境之外,苏轼一定会加上自己的感悟。这感悟,与陶渊明的意境最合,所以继续写和陶诗,所谓“陶风苏骨”,用陶渊明的旧瓶,装苏轼的新酒。
这苏骨,便是他自适、自得、自我安顿的过程。
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其二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
江鸥渐驯集,跫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其三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其四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其五
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
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
其六
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蚓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在山水间,他可与乡间野老恰然相处,又自比孔子颜回,知足常乐,比起周公管蔡的求而不得,反而是得了大自在。
何谓大自在?正如现在,如猿猴回归森林,老马解开缰绳,回归自然,也是回归自我。
沐浴之后,一身轻松,也远离了尘世的肮脏,“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这样的意境,一是有月下坐轿的动感,一是有忘情山水的空灵。
与偶遇的老头聊了些什么呢?老爷子八十五啦,同龄人都作了古,而他还能自给自足、快乐生活,这是老天“漏掉”了,没有收走的幸运啊(“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这样的老人,不正是可以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吗?想到这里,感觉内心被风吹净,豁然开朗(“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
从前在广陵(扬州)读陶诗向往归隐,现在是被迫归于自然,既然这样,内心也要适应才行,那么写“和陶诗”就是最好的修行。只是,诗写得再多,也不过一场游戏,聊寄心意罢了)“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人间有味,一般人都解为丰腴热辣,真水无香,淡而有味的境界,只有在繁华落尽,坎坷磨平之后,才能体会。
正如平实的文字,一般人也很难喜欢,而更喜煽情的浓墨,惊悚的重彩。
如陶渊明的不被欣赏,直到一个能解得其平淡之味的苏东坡出现。
苏东坡觉得自己“前世是渊明”,我在想,每个人在死后,化成千千万万的粒子,再与另外千千万万的粒子组合成新的人,那么组成苏东坡的粒子,含“陶”量恐怕比较高吧。
而后世这些喜欢苏东坡的人,这些希望在苏东坡的安顿中学会自我安顿的人,是不是也获得了苏东坡的粒子呢?
谁知道呢。
【东坡日历】
2025年4月2日,周三,乙巳蛇年,农历三月初五
22岁,是日,在京师,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又试特奏名。内出《民监赋》、《茑刀诗》、《重巽申命论》题。余与子由参加殿试考试。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三月初五。
27岁,是日,在天兴(陕西宝鸡),与从叔简。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三月初五,时任签书凤翔府判官。
47岁,是日,在黄冈,清明,徐大受(君猷)分新火,有诗。轼。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初五,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2岁,是日,在开封,所撰太皇太后受册手诏诏词有所改易。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三月初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6岁,是日,在钱塘,将回京赴翰林学士承旨任。余简马瑊(忠玉)。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三月初五。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和陶《归园田居》诗六首,接陈慥(季常)书,答之。轼。宋哲宗绍圣二年(I095)三月初五,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1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作《祭宝月大师文》轼。宋哲宗绍圣三年(I096)三月初五,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2岁,是日,在归善,与范祖禹(纯夫)简,书《和陶时运》与之。轼。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初五,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