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会读的常用字,看到宋朝的时尚|东坡日历:2025年3月24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二月廿五

原创

【从一个不会读的常用字,看到宋朝的时尚】

735年前的今天,苏轼去参寥和尚的智果院参加雅集,抽了一个“心”字韵,写下这首诗: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二月廿五,浙江杭州,时年55岁

涨水返旧壑,飞云思故岑。念君忘家客,亦有怀归心。

三间得幽寂,数步藏清深。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

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相携横岭上,未觉衰年侵。

一眼吞江湖,万象涵古今。愿君更小筑,岁晚解我簪。

全诗尝试翻译如下:

河水上涨,返回从前的河道,正如漂浮的白云,思念故乡的山坳。

想来各位久未归家的旅人,也有了想回家的心情。

三间禅房,尽得清幽寂静之趣,几步之遥,可藏清澈泉水之深。

枇杷已熟,象攒着满满的黄金,杨梅可摘,如同映火的丛林。

茶与笋,有无尽的禅意,松与杉,是真实的佛音。

高耸入云的山崖上,浅浅有水井,清冽甘甜的山泉,盈盈宽四尺。

于是命名为“参寥泉”,能洗涤幽居之士的胸襟。

相伴走在宽广的山岭,感觉不到衰老的迫近。

一眼井,可以吞吐江河湖泊,看万象,无非涵涌往来古今。

再建几间小小的客房吧,秋天我就来住上一段时间。


发现一个问题,按现代汉语发音,最后这个簪字不押韵。

杜甫《春望》也是一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当然,这是古音,按宋代通行的《平水韵》分析:「心」「岑」「深」「林」「音」「寻」「襟」「侵」「今」「簪」均属《平水韵》「下平十二侵」部,在宋代是严格押韵的。

除了这个簪字,这首诗还有几个我感兴趣的点:

一是它把茶与禅关联起来,“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这是史上最早茶禅连句的文字。此前已有赵州公案吃茶去的典故,此后才有宋代高僧圆悟禅师方书写“茶禅一味”之字并流落日本所藏,才有了400多年后,村田珠光创立的“草庵茶”,这才有了日本茶道的起点。

二是通过这个“簪”字,

第一,可以研究古代男子束发以及固定帽子的方法,因为宋代读书人讲究不露发髻,再热的天也要用玉冠或幞头掩藏起来,(宋陶穀《清异录》载:“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苏东坡还设计过东坡巾、东坡帽,也是他对于当时时尚的贡献。


簪子是用来固定发冠或其他头饰的,《听琴图》中这位士人头戴玉冠的士人,细看可以发现簪子是从后往前戴的。

簪子束发,还分横式和竖式,横式叫做卯酉簪,竖式叫做子午簪。

唐宋时期,道士的道冠还是以子午簪式为主,到了明清之后,才开始有卯西朝向簪法。

第三,宋代男子还有簪花的习惯,这也是一个好玩的传统。

第三,束发的簪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簪首”和“簪柄”。

第四,戴发簪,是士大夫的标志,簪缨之家,是有官职的大户人家,苏轼说“岁晚解我簪”,还可理解为:不定什么时候,我又要被贬官,把簪子取下来啦。

这很苏轼。

【东坡日历】

2025年3月24日,周一,乙巳蛇年,农历二月廿五

53岁,是日,在开封,撰《赐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冯京进奉兴龙节并冬至正旦马诏》。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二月廿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4岁,是日,在开封,撰《东太一宫翻修殿宇奉告十神太一真君祝文》、《西路阙雨于济渎河水渎淮渎庙祈雨祝文》。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二月廿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5岁,是日,在钱塘(浙江杭州),为孤山智果院题梁。道潜入居智果院。三间得幽寂,数步藏清深。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二月廿五,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8岁,是日,在开封,奏《上圆丘合祭六议札子》,论合祭天地乃古今正礼貌。诏令集议闻奏。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二月廿五,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62岁,是日,子由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传子由所贬者乃西容州;与王古(敏仲)简及之。张耒、晁补之亦谪降,秦观自郴州编管移横州编管。轼。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二月廿五,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