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妈妈努力压抑自己的不满,调整呼吸后平静地对孩子说:“你下次好好努力就好,现在赶紧做作业去吧。”
可是,当妈妈做完晚饭,进到孩子房间喊他吃饭,看到他在玩手机时,妈妈本就压抑着的情绪犹如见到火苗的天然气,一点就着,忍不住大声吼道:“你,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了?”儿子也是一触即发:“我不过就拿手机查作业,这怎么也成玩手机了?”母子俩就这样针尖对麦芒,好一场亲子大战上演起来……
01
很多父母也说,我真心不想对孩子发火,可总是一看到孩子玩游戏、不做作业就忍不住。想来,如此情景在鸡娃妈妈和被鸡娃孩子生活中并不罕见。
且不论鸡娃是否恰当,单就该场景而言,两人都在各自情绪的高峰浪尖颠簸,顾不及对方的浪头是否已经高高掀起、扑面而来,此时若不能发现、及时转化为大海来接纳,那么势必是汹涌对撞、两浪俱伤,浪花的结局只能是粉身碎骨、珠泪四溅。
显然两人都处在情绪失控状态,但大脑结构和运作模式却未必相同。
孩子年龄尚幼,大脑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因为人类理智脑完全发育成熟需在25岁左右,之前更多的是本能脑、情绪脑以及非语言、图像处理、情绪记忆的右脑在发挥作用。因此,孩子更容易情绪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601392-1625574575486)]
当孩子没考好,自己内在有失望甚至羞愧,即便妈妈一开始没有批评,但也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和安抚,失望的情绪没有得到疏解,依然潜伏在大脑和身体中伺机而动。于是,当妈妈不问青红皂白责怪“玩手机”时,这些情绪便趁机喷薄而出,化身奋起反抗保护自己的前锋。
而妈妈本就不满,一直在压抑,再看到孩子玩手机那刻,压抑的怒火便再次被激发,使得妈妈无法理智思考而是无意识的情绪失控。正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其实,妈妈的反应并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潜伏在她大脑深处、无法被意识发现的内隐记忆。
她发现孩子不认真做作业,也许自动触发了她过去某些遗留事件的情绪记忆,譬如小时候自己考试失利时的感受。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雁过留痕、风过留声,情绪感受也像胶片一样留存在她大脑记忆深处,平时悄无声息,但一旦类似事件发生,便像板机一样即刻触发这个胶片,潜意识被触动,感受被激发弥漫,中断了左右大脑链接,理智脑无法发挥作用,无意中便出现了行为失控。
细思极恐的是,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最厉害的工具。我们狂风骤雨的反应无疑在孩子大脑做了一次整形,给他的大脑冲出了很深的沟壑,以后再收到任何有关的信号,自然往这深深沟壑而走。这便是我们的神经高速公路。
我们的反应是我们幼时情绪记忆深植的结果,而我们现在的模样又将深种在孩子大脑的记忆板中,自动引导他未来对相应事件的反应和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我们现在其实是在塑造孩子的大脑,铺设他无意识感知处理信息的高速公路,也藉此影响塑造着他的未来。
因此,此时此刻我们的反应至关重要,我们整合情绪脑和理智脑的方法也将成为孩子大脑整合的榜样模版。
02
当我们身处亲子关系的漩涡、被情绪裹挟之时,留意三步可以将我们情绪脑和理智脑有机整合,及时化危为机。
首先需要做的是,稍等!按下暂停键。可以利用深呼吸来激发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帮助我们减缓心率、平缓情绪。也可以转移注意力,让身体动起来,伸展四肢、到处走走。这样,暂停六秒以上,让我们神经反射有足够时间抵达大脑前额叶,给予理智脑启动运作的时间。
接下来,反思自己。可以采用自言自语的对话系统:我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如此反应?小时候的我希望父母怎样对我?我现在又怎样对孩子的?如此,方能跳出情境、跳出自己看孩子。此时,已经进入理智脑运作模式。
之后,及时采取修复行动,修复和孩子的关系。当我们平静下来,也反思到位之后,马上和孩子来一场心对心、脑对脑的身心沟通,化孩子大脑改变的危险为大脑整合的契机。
可以先和孩子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和眼神对接,给到孩子足够的情绪抚慰,也传递自己的深深歉意。
然后语言表达,表达自己情绪失控的歉意,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感受到的对方的情绪,使双方都明白这样的情绪是正常反应,我们需要接纳它,也需要去反思它。于是,两人真实触碰和理解的情感产生了链接,相互尊重和包容开始自然流淌,其后的理智沟通也自然水到渠成。
先情后理,由情到理,情理交融,大脑左右、上下信息传递自然通畅,大脑功能整合到位,情绪沟壑也转向了和谐美好的方向,一场风雨也成为孩子记忆模版中亮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