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Jully重新出发的第3篇原创文章
周日上午安静的时光里,书店玻窗里映着树影,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邱老师握着手抄卡片,不急不徐地讲着。
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感受。感受是写作的开始,也是关键。我们常说好作品要有真情实感,可情感怎么借用文字的载体永恒起来?就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几百年前那种宁静、孤寂的情境依然感染着读者。
邱老师说:“在感受形象时候,要注意触摸内心引发的联想和想象。”他用桌上的杯子举例,他说:“‘杯子立在桌上’,这不是感受。‘我看见杯子’,这才是感受。‘我看见杯子戴着一个红色的帽子’,这是有了进一步的感受。”感受不是说结果,而是在获得这个结果前的体会过程。
邱老师用杜甫的两首写月亮的诗举例。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有非常了不起的艺术价值。诗人很高明,把两个空间重叠交融在一起。
卞之琳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句诗四个画面,这四个画面同时形成了交错,我在看你,你在看我,在晚上,我在梦你,你在梦我……短短的四行诗拥有这么丰富的内涵,正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感受。
杜甫的这首诗也一样。这天晚上,杜甫被关押在牢房里,他没写他自己看月亮,而是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家里的人在窗口看月亮。“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孩子跑来跑去追逐着,他想到,孩子们现在还不懂世事,还不知道想念狱中的爸爸。接着,他又看到了家中的画面,他的妻子刚刚洗过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亮照着她的手臂,闪着寒光。他担心妻子会不会冷,会不会受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他再来写自己的处境,此刻在牢房里,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和妻子在一起共靠在月光的窗口,看月亮。
这首诗作者把想象中的画面变成现实中画面来写,他把现实隐退到诗的背后,就形成了两个画面。
我们再来读杜甫的第二首写月亮的诗。
一百五日夜对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要体会的是,在感受的过程中如何让想象力发生。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标题说他离开家已经105天了,所以他特别强调了105日,标题交代了这首诗的背景,内文就不需要再写这点了。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杜甫身处牢房,却没有直接写在牢房里看月亮,而是从实变成虚,不直接说牢房,而是要让人感觉到“我”在牢房里。泪珠从眼角掉落,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他的感受是精细的,是细微的。杜甫在牢房里想家、流泪,他直接写了想家没?没有。他写自己在这里吃冰冷的食物,眼泪像闪闪发光的金珠子滑落。
“斫却月中桂,青光应更多”,杜甫在牢房里看月亮,他想把月亮中的桂树砍掉,让眼前的月光更明亮,想到要把家乡看得更清楚。这里可以看到,杜甫虽然贫穷,但他已经有了诗人的人格和情怀了,他在面对事物时,感受极大地展开了。我们在感受事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想象和联想。想象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随时去体会它。如果我们平时没有这样的习惯,就要努力养成这样习惯。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窗外的红花,让杜甫想到分别这么久了,想到月亮中的桂树,又想到月亮中还有一个人——嫦娥,望见嫦娥在皱着眉头。接着写“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天上的牛郎织女被银河隔断,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我们读这首诗,要明白我们在感受形象的时候要让自己自然地产生想象和联想,如果本身没有,我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也要有意地让这种想象和联想出来。
当然,这种想象和联想还要有自然的诗的规律。比如塑造人物,把严寒中的人物塑造成冰雕,我们心里感觉舒服吗?肯定是不舒服的。这种想象有悖人的情感和伦理。前几年,贵州发生了一个新闻,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学的教室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一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戴了一顶结了冰的帽子,像冰冠一样。这又如何呢?这还是和冰雕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我们觉得震撼。我们感受到新奇的美,同时又激发起我们心中的爱怜。我们同情他,心里发酸。这时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一根线的。我们作为人,正常的情感会产生正常的联想,所以我们要尽量抵制在阅读中接受的那些不正常的联想、那些随意的想象。
总结一下,我们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触摸内心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文章才会变得丰富,产生审美的张力和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