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本期围绕“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两个话题展开研讨,其实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不管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各占一定的优势。
参加本次研讨的有6位老师,主持人王文静老师第一个发稿,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虽然教龄不长但是上进心十足,她总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尤其在写教案这件事,她一直坚持倾向手写教案,在写的过程中,她能感受到纸尖书写的温度和她思考的深度。
吕新歌老师是有智慧力的老教师,她在研讨中谈到自己写教案的三个阶段,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手写教案到网上下载打印,再到现在的学校配发教案书,她说不管是手写还是电子教案,它们都只是载体和形式,真正的教案,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而应该写在老师的心里,融于我们对课堂的每一个洞察和对学生的每次引领之中。
董玉婷老师喜欢把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结合,她需要从中寻找最优设计来服务自己的课堂教学,她具有很强的成长思维。但是她也提出虽然这两种教案都有优点,但是我们要把“手写核心思路+电子拓展资源”相结合,这样既能保留教师的教学个性,又能发挥技术的高效优势,让教案真正服务于课堂质量提升。
杨丽红老师是语文名师,她有自己的工作室,她有着开放型思维,她提出我们老师要根据需要开启自己的选择之路,把手写和电子根据语文学科需要巧妙结合,同时她提出不管哪种教案,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课堂质量和效率,我们要一个学期出一个精品教案,上一节精品课,她提出的这个新方向,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张俊红老师提出对教案的选择不必有固定答案,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所教学科不同,老师教龄不同,自然我们的选择方式也不同。张老师分析了两种教案的优势,我们老师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果然高手从不拘泥形式,只追求真才实料。
我个人更倾向于手写教案,从我上班到现在,我都是一直用的手写教案。对我来说,手写教案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手写教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倒逼着进行深度备课。书写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学目标、环节设计、重难点拆解的二次梳理,能帮助教师慢下来打磨细节,这些“碎片化灵感”往往更贴合实际课堂。当然手写教案本更是留痕的最好方式,我们可以随时翻阅、圈改。
电子教案非常符合当下的数字时代需求,它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重复利用, 借助文档工具和网络,我们可快速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案例数据,避免重复劳动,节省时间;当然现在不管是优质课还是教师晋级,我们所用的都是电子文档,所以老师借助电子教案更有利于集体备课共享。
了解了两种教案各自的价值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龄,学科和教学需求来选择或调整适合自己的教案形式。
对于新教师(教龄0-3年),我建议选择手写为主,电子为辅,因为新教师需要积累经验和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手写教案更能培养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成熟教师(教龄4-10年),可以以电子为主,手写点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备课效率,还可以实现教案的快速迭代与资源整合,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读教材上。资深教师(教龄10年以上),可以用电子搭建框架,用手写深化创新。
当然我们现在也都有参考书,那么有参考书,还用写教案吗?我们必须明白参考书上的设计是设计的最高级方案,也就是说基本上都是针对优等生设计的,而我们班上的学生程度大都参差不齐,或者说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一些,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参考书或者去抄写参考书,这些对我们在课堂教学和专业提升反而没有好处。
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参考书只是参考,我们要学会选择性的使用。比如参考书中的语篇研读还有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点脉络等等可以作为我们重点学习的内容,而教案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参考书搭框架,自己去设计针对自己班级学情的教学设计。
我们也可以用参考书筛重点。从参考书中挑出核心考点、经典例题,然后把这些习题和自己在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我们的练习才更有方向和针对性。
总之,不管我们选择哪种方式,只要是自己认真研读了教材,认真去备好课,上好课,我觉得选择只是形式的问题,提升自己才是正确的方向。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