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是一种基于个人才能、努力和成就的社会理论,它主张一个人应当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成就获得地位和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
优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其能力与努力,所有人都应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表面上这种观念为社会注入了公平与正义的理想,它让人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人人都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成功的标准似乎只与能力挂钩,而与身份出身性别等无关。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优绩主义让人们保持努力和斗志,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但就结果而言,优绩主义的归因方法略有偏颇。努力很重要,但不是决定成功的唯一因素。“幸存者偏差”也说明一个相同的道理,同样努力的一群人中,仅有少部分的人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取得成功,成功的少数者获得了话语权与资本,如果他们过于骄傲自满,便会将自己的取得的好成绩归因为自己的努力,同时将他人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
优绩主义会让人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陷在负面情绪里。一件事成功还是失败,其实有非常多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环境、运气等因素,同样会对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相关研究发现,如果优绩主义盛行,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低估社会结构性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更可能会对事情的成败进行内部归因。如果成功了还好,能增强个体自信。但如果失败了,人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反复自责“怎么不再努力点呢”,然后陷入焦虑、后悔等情绪中。如果失败次数多了,人们还会产生“努力也没有用”“自己就是能力不足”等负面想法,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感到抑郁甚至绝望。
优绩主义的漩涡以其无情的方式卷走了许多曾经傲慢的精英网红,但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认同。成功并非唯一的标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寻找自我、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连接,并珍惜每一个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