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里窥堂奥

        天一阁博物馆大门上方有匾额两块,其中一块“南国书城”四字乃国画大师潘天寿所题,说南国书城并不为过,称之为天下第一藏书阁也是当之无愧的。“天一阁”系阁主范钦(1506~1585)所题,取自汉代学者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八字而赋予新意,天一阁楼上为一大通堂,下层六小单室,正合“地六成之”吉象,天一生水重在一“水”字,意为以水克火,保护藏书,而非天下第一阁之意。

        其一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系作家郭沫若所题,虽语微含酸,但也是老生常谈。另一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系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所题,南雷为黄宗羲之号,据说当年黄宗羲登天一阁藏书楼曾发此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凝聚范家十三代人心血,范钦曾立下“代不分书”遗训,天一阁藏书为家族共有财产,为防止藏书分散和流失,制订了相互制约失职惩罚的严厉措施。

        进门,回头又见反面门楣书法家沙孟海1963年所题“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十二个大字,言简意赅,天一阁系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私家藏书阁,1561年起建,历时五年。距今已四百多年,作为家庭来说是一个大工程。

        东明草堂1980年重建,门联为慈溪四大才子之一冯幵所题,

“圆妙洞庭三百颗,高奇太上五千言”,其中“三百颗”取自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之典,此帖为历代大文人韦应物、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曾几、全祖望、黄宗羲所宝;太上五千言代指老聃的《道德经》,合而言天一阁藏书多为世间之珍品。东明乃范钦别号,天一阁未建时,此处为范钦藏书处。草堂正门前有獬豸浮雕,獬豸系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目炯炯有神,额常生一角,故名独角兽,为正义之化身。

        司马第门柱联“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系嘉兴人嘉庆进士冯登府所题。司马第为范钦住所,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唐左司郎中韦应物曾有“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之句,此借以写夜读听雨之惬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他的《快雪时晴帖》也是藏帖中的珍品,此处指临帖之乐。合之又有藏书之悠闲雅趣。

        宝书楼即天一阁,是博物馆的核心建筑。硬山顶重楼式砖木结构,斜坡青瓦屋顶,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两面弓形封火墙,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中间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木地板,通间,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下层五开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形成“天一地六”格局。阁前天一池与月湖相通,四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桥亭相接,花木错落,藏书楼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有防火墙隔开。池边亭柱有“此地有崇山俊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柱联,很应景。

        尊经阁原先在宁波府学内,光绪年间重建,1935年迁入天一阁园区,也是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门联“峥嵘一阁东南美,书卷长藏天地间”

或截自前人诗句,对仗虽欠工,“峥嵘”一词却很到位。内柱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出自曲阜孔庙大成门,为清雍正七年世宗皇帝撰题,移至此处亦恰如其分。立极即树立最高准则,两间谓天地之间,同流喻声气相通。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原为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德和堂,内展示中、日、美、英等国麻将牌种类若干。麻将起源于夏商时博戏,唐代演变为叶子戏,明代中叶发展为马吊牌,40张纸牌绘有水浒人物,清同治年间宁波官员陈鱼门将纸牌改为竹制牌,经商人传播至全国以至国外。德和堂内壁有联若干,“无欲则宁,无欲则刚,但为怡情寻乐土;有人思进,有人思出,何妨冷眼眺围城”,“东西汉,南北宋,兴衰宝鉴;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竹墅投闲岂以技高决输赢, 方城逐鹿怎能气短论英雄”,皆一时名家所题,颇耐玩味。外柱联“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更有醒世意味。

        从上午9点20分到10点36分,不到80分钟,犹如走过了四百年历史,天一阁出来,小雨如稣,空气清新。有诗为证:

天一阁里读春秋,抱残守缺亦风流。

藏书非为个人计,华夏国粹不可丢。

        11点鼓楼打卡,鼓楼又名海曙楼,其上有“四明伟观”题匾。本想上楼看鼓,因下雨,大伙儿都不想动,只看到楼顶上还有一个帽子,上面有时钟,中西合璧,这种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古街口吃完宁波汤圆和大肉包子,继续往北。

        大约12点20到慈城,号称江南第一古县城,雨还是下着,遂选择慈城县衙窥一豹斑。进去,感觉和以前见过的古县衙大同小异,提不起兴致,加上一群学生娃吵吵,只好早早出来,街上逛逛,也很冷清。有诗为证:

慈城冒雨游县衙,丹墀玉阶尽学娃。

且待老爷一声喝,明镜堂前勿喧哗。

        继续往前,大约14点多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里面走了一圈,了解个大概。今天行程到此结束。又赶去绍兴找酒店。仍以诗为证:

先民迁徙河姆渡,男耕女织为谁苦?

石针木杵多汗迹,人类又进一大步。

(2025.10.30.23:45.初稿1966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