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树丽
好多次对自己说:扔掉书本,让自己尽享生活。但是这样的想法刚一出来,后面的学习任务就来了,于是安慰自己“再坚持一周”,结果一周复一周,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真正让自己停下来。
我似乎总是有太多的事要忙,有时候还喜欢给自己“没事找事”,比如上楼发现电梯的灯不亮了,于是去物业报备;路上遇到一个收废品的大爷,于是招呼小区的人赶紧预约;路上的单车倒了,于是又一辆辆扶起来;路人在训孩子,于是自己又忍不住插入协调关系;回到家还要发信息督促追随我行走的“梁粉”读书,写作……
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我完全相信这样的定义,就我这爱管闲事再加上闲不住的性格,注定我就是一个陀螺。
说好的暑假减肥,结果一斤都没掉,不仅如此,因为坐下来做课件,坐下来读书,坐下来看电视,坐下来画画……结果我的体重又增加了几斤,面对这样的结果,自己又找“人到中年都得肥”,“心宽才体胖”麻醉自己。
七月份我外出做了两天的讲座分享,虽然只是两天,但为了这两天自己做课件的状态一直在持续,这消耗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想,自己平时应该多些积累和总结,这样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
当然七月份我读了10本书,写了十篇读后感,八月份到今天读了三本书,在樊登书店分享两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今天晚上要分享的《父母的格局》。
结果很简单,但是实现结果的过程却是复杂。
我发现现在学习的途径太多,到处都是资源分享,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无论是视频,文字还是课例等等,一切的资源都是多项选择。
面对这样多样化的资源,我突然感觉到惶恐,我们做老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我们就会被时代边缘化,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我们也要跟着变化,图强图新图变。
好在假期里在李朋云老师的带领下,在彩琴导师的点拨中,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研讨分享,这是我暑假看得见的成长,当然这样的成长能否应对教学中的新挑战,或者说我能不能真正让这些所学落地生根发芽,这些都需要在开学后去验证。
当我们成长不了别人,那一定要成就自己,反正要做到不虚此行。
不管怎样,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主旋律,想逃离都是妄想。
很多时候不是你想不想读,而是你知道想不想你都得去读。就如我练瑜伽,到了六点人就不由自主朝健身房去了,这成了一种无法用意念支配的习惯。
读书成了习惯,就像人每天吃三餐一样,到点肚子就开始呼唤了。对我来说,读书如刷牙,哪一天不刷就觉得自己口臭难受一样。
昨天收到了李朋云老师邮过来的两本书,这是新学期工作室需要共读的书。李老师把书给我们邮到家,你读不读?肯定得读,不好好读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跟着大家一起共读我觉得是一件最幸福最开心的事情,专业类的书籍我也在读,但是有时未必自己能读出高度与深度,但有彩琴导师在,我们自然不用担心,她的批判性思维无人超越。
谈到读书,我又想起我的老梁读书会,既然成立了,自然我需要为此事负责到底。
秋丽老师还设计了我们读书会的logo,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最起码大家开始重视这件事,当一件事被赋予意义,那么行走才有意思。
这学期我们要坚持把读书这件事做下去。裴伟娜老师开了一个好头,她在我的“强迫”下注册了简书,然后“孵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她迈出的一小步注定会成为她成长中的一大步。当然我的目标是大家都能用写赋予行走更多的力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间提升净化自我。
生活中有很多事,把问题简单化,做事之前问问自己“这件事对自己有坏处吗?对别人有坏处吗?”如果没有,那就去干,就这样简单。
什么是善?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就是善。
对我来说读书分享书就是最大的善。我搞老梁读书会,我去樊登书店分享书,我参加工作室读书活动,参加年会讲座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活动,都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我们突破自我的局限,去惠及更多的人,去影响更多人一起行走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做善事,这是我们的朝向。
人,总要给自己一点念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个假期还有一个上山游玩的心愿没有实现,但是手边还有几本书没有读完,这样想来,我还需要“再坚持一周”。
其实,我知道最大的山在开学后我要接的新蜗牛班,我能不能再次成为最大的孩子王,能不能hold住这群“熊孩子”,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挑战。
我相信事在人为,相信“人在山上,事在脚下”!
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