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月七日,我们在李朋云组长的组织下在腾讯会议进行了关于《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第一章的读书分享活动,我受益匪浅。
所获
一、享受过程的充实
分享会的前几天,当我收到我来做读书分享消息时,我的内心就开始不平静了,像之前要做公开课一样一直压在心底。工作室里有很多特别优秀的教师和专家,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真的是不敢当,很怕我的分享浪费大家的时间。但是既然让我分享,就要好好准备一下。
首先,我先认真阅读该书的第一章内容。第一遍大致了解了第一章内容。第二遍读,开始分析第一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接着,又上网查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以及有没有关于这本书上的研究论文。查找完之后,我便开始整理课件。我先在课件上把书中内容尽可能用清晰的结构向大家呈现出来。当天晚上课件做到晚上凌晨一点才大致把思路弄完。
第二天上午王彩琴教授关于这本书给我们发来一个课件,她提出来很多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王教授提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与众不同,为什么她这么会提问题?我感觉主要还是她读书多,学识渊博,思考的多,站位高,看的远。看完王教授的课件,我感觉自己书都是白看了,很多问题没有思考。于是,我便拿起2022年英语新课标,一点点地对照并与共读书目进行了比较与联系,并又花了一下午时间重新整理了课件。
另外,在整理课件过程中,梁树丽老师和李朋云组长给的帮助和建议,也让我学到很多。而且恰好组长分享了晚上河大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看完他们的分享,感觉别的老师太优秀了,无论是课件设计,还是思考角度,都值得我去学习。在准备读书分享的过程中,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
二、更加全面认识了教材。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简称。这些材料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狭义的教材往往就是指教科书,即通常所说的课本。我们要用教教材来教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应该服务于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去处理教材,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的语言层面,还应关注能力和素养层面。
三、学到了读书方法
通过王彩琴教授的指点,李朋云老师的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王彦校长不同寻常的分享,我学到了一些读书方法。
首先,王彩琴教授教会了我们如何选书。读书与读人是一样的,有些纯属功利性质出的书,读的价值就不大,读书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作者和他的研究成果以及出版社,选一些值得信赖的书去读。除此之外,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种。而且阅读时必须要有思考,我们要与实际相联系。就像理解“教材”的定义,王彦校长能和大家互动,从“教材”与“英语课程标准”“个性化教学需求”“学习需要”比大小的关系,很形象地把教材定义展现了出来,并自己给“教材”下了一个定义。原来自己还可以给某个词去下定义,这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要善于研读教材并学会归类
通过聆听张倩倩老师的分享,我对初中英语教材的整合了解地更加透彻。她给我们总结出来4种整合方法,即整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整合不同单元内容,整合同一单元内容----做加法、做减法、顺序调整以及花样处理同一单元某内容。倩倩老师之所以有这么深入的思考,这和她较强的专业素养分不开的。她对教材挖掘比较深入,善于总结与研究,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很值得我去学习。
四、分享时表情要自然,语言要严谨,不要太多,要跟大家有互动。
所行
1.多读书,多思考。
多读多思是我对这次读书活动最大的感悟,也是我迫切需要做的事。只读书不思考,那就像囫囵吞枣一样,没有办法消化。我们要想有思考,脑子里必须得先有东西。通过这次分享,我深刻感受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很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实质性内容,但脑子储备不足。阅读是走向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类书籍,虽然它有点难读懂,但我们还需耐着性子反复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所收获。
2.向榜样学习
工作室梁树丽、王诗云、李朋云等很多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认真的态度和勤奋好学的和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像梁老师每天都有读书计划、百词斩英语打卡,简书日更,还有平时的樊登读书,老梁读书会,张爱敏工作室读书分享,杏坛网研社的活动等等,像她这么优秀的人还每天充实自己,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因此,我们要善于读书,更要善于思考,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沉淀中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