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夜空之脊(部分节选)
多明了件事理,胜过当波斯人的王。
——阿夫季拉的德谟克利特
如果一个人能坦诚看待“神性”这个词,就不得不承认“神”,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描述那些他亲眼看见,却不理解、不明白的遥远事物的;当事物的原委模糊不清,当已知无法解释未知时,他就用起了这个词来。事物的起因结果总是环环相扣,一旦他丢失了线索,或者跟不上事态的发展,就把一切都归因于他的神。这是不必费心思考就解决困难的好办法……他认为是他的神引发了某种现象……除了闭目塞听,虔敬于内心早已熟识的神明之外,他还做过别的努力吗?
——保罗·海因里希·迪特里希,冯·霍尔巴赫男爵,《自然的体系》,伦敦,1770年
星是什么?这问题简直就跟婴儿生来会微笑一样自然。千万年来,它一直困扰着我们,直到这个时代才出现转机——我们终于知晓了部分答案。有些现成的答案,就藏在书籍和图书馆里。生物学中有个原理,虽然算不上完美,但适用于不少场合。它叫作“重演”,即胚胎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会再现物种的演化史。我相信人类在智力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重演,会下意识地想古人之所想。想象一下,在科学出现以前,在图书馆出现以前,在十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很聪明,很好奇,和我们一样热衷于社交和性事了。但那时人类还不懂什么叫实验,发明创造的概念也无从谈起。那就是人类的童年。
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爬到山顶或者树梢,它们看起来也没有变近。飘过的云层挡住星星,所以星星肯定在云后面。月亮动得很慢,它经过时遮掩住了星星,但等它离开,星星又冒了出来。月亮没有吃掉星星。它们肯定在月亮后面。它们不停闪烁。那是遥远、苍白,从很远很远地方传来的冷光。星星很多,布满天空,但只能在晚上看到。
有些星星会动,就像我们狩猎的动物。就像我们。你耐心地观察上几个月,会发现它们共有五个,和一只手的手指数目一样。它们在星星间缓慢移动。如果星星都是篝火,那它们一定是游牧部落的篝火,那些人走到哪儿,就把火带到哪儿。
行星的间距——地球和金星相距最近时为4000万千米,和冥王星则是60亿千米——会吓坏很多古希腊人,他们觉得太阳能和伯罗奔尼撒一样大都是胡扯。毕竟认为太阳系小而精密是非常自然的想法。如果把手指伸到眼前,先用左眼看,再用右眼看,我会觉得它仿佛在背景的衬托下移动了一段路。手指离眼睛越近,移动幅度越大。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视差来估计手指和眼睛的距离。如果我眼睛的间距更宽,手指的位移也会更大。我们进行两次观测的基线越长,视差越明显,远方物体的距离就推算得越准确。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移动平台,每六个月就会从轨道的一断移动到另一端,跨越3亿千米的旅程。如果我们间隔六个月观察同一个天体,就能发现它有非常微小的位移。阿利斯塔克推测星星是一颗颗极其遥远的太阳。他把太阳与群星并列了起来。地球移动,那些星星的视差却无法觉察,这表明它们异常遥远。在望远镜发明前,哪怕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因为视差太小而无从判明距离。直到19世纪,人们才测量出了第一颗恒星的视差。有了视差数据,最简单的希腊式几何图也能向我们表明这些恒星与我们相距数光年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