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和哥哥因为公司的事争执得很激烈,一度声音大得感觉要吵架了一样。
仔细听下来,原来哥哥对法律上的一条罪一直没弄清楚,所以有一个固化的意识。因此,对先生公司的一个行为不能理解。
后来,大家查了资料,总算把这件事弄清楚了,哥哥打消了顾虑,也表示支持公司的这一做法。
“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反对这个意见,万万没想到他是对这个事情认识不清”先生感叹说,“我还以为他有别的想法呢。”
“看来我进入了’我以为的我以为的模式’”。
幸好人家还愿意跟你去聊,而不是憋着不说,所以,保持开放的姿态,鼓励别人表达。
保持好奇,保持空杯心态,不要用过去的经验以及标准做当下的评判,不去预设,只是去去了解在那一刻他的心里怎么想的,他的内在发生什么。
要有承载别人质疑的能力,要知道他反对的是你的意见,而不是你的人。你的意见不代表你,他不同意的是你的做法,想法,而不是否定你,要把人和事分开,把人的一部分和整个人分开。
同时,带着一份觉知,看待自己,那就是,当我被人质疑,不舒服的时候,我正在经受着自恋受挫的痛苦,我的自恋受到了打击,因此,我会不舒服。
当我们能看到自己,觉察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也就可以很好的安抚自己说:你反对只是我和你不同的部分,不是我的这个人,我允许你和我不同,在你的世界里,你是对的。
我们不能合作,只是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和你合作的方法。
或者,我之所以不能理解你,只是我还没有进入你的世界里,和你在一起。
同时,我相信,合作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沟通不是我表达了什么,而是,你接受到了什么,沟而不通,只是我现在用的方法没有效果,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所以,这是个机会,是一个我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中午,我们一起吃饭,二嫂带着她的两个儿子过来了。
席间,当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儿子身上,夸赞他吃饭不挑食,会做饭的时候,小儿子满脸不高兴,翻着白眼。大嫂立即说,只顾着说老大呢,忘了老二了。
经她这么一提醒,大家立刻会意,纷纷把老二也夸了个遍,老二才转怒为喜,脸上有了笑纹。
可见,人人都需要被看见,被认可啊!
那顿饭,被夸赞的老大老二表现的特别乖,特别懂事。
可见,只有当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才能产生更多的正向行为。所以,惩罚,羞辱并不能真正带来正向行为,惩罚和羞辱可能会暂时的让人顺从你的意见,这多半只是出自他的惧怕,而且很可能伴随着压抑的愤恨,看不见的报复,更多的谎言和虚假行为。
下午,我们去天健湖玩耍。
湖里结了一层冰,孩子一看开心极了,趴在湖边捞冰,捞出大块的冰又扔在冰面上,看冰在冰面上摔碎,滑走。就这简单的一系列活动,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兴趣盎然。
很多家长陪同自己的孩子在湖边玩,家长们很多担心,担心孩子掉下湖,担心孩子衣服但是,提醒的多,制止的也多。很多孩子不敢尽兴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