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初学者之心
智识谦逊者的特征 :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他对科学很感兴趣;
他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他乐于考虑跟自己对立的观点,愿意跟“对方阵营”的人接触;
他对政治议题的观点不极端;
他善于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能采纳别人的视角;
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得到了亲友的关爱;
他愿意跟人交往,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心理学意义上的大脑可塑性,可能会对你更有用。这个可塑性,一般的说法叫“开放的头脑”,高级的说法叫“智识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 )”。
智识谦逊是一个思想状态,是一个境界。智识谦逊的人愿意接触新东西、愿意学习新知识 —— 你的大脑在心理学上是可塑的,所以你才能学到新知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故步自封、充满成见,根本就不愿意再去接触新东西,那他的前额叶皮质到底有多可塑其实意义不大。
保持智识谦逊对你的大脑可能有直接的好处。很多老年人抱怨自己的认知能力,说是上了年纪之后做事丢三落四,读书记不住,一思考复杂问题就累了,但是最近一个研究说,那些有开放头脑的老年人就不抱怨这些。他们乐于探索新鲜的智力活动,愿意思考,敢于挑战难题。他们的大脑得到了更多锻炼,对自己的认知能更自信。
当然也许有的人只是被生活所迫压力太大而根本没机会去搞什么智力活动,开放心态首先是一个幸运的状态。但是,任何人都可以追求这个状态。开放心态和智识谦逊是现在很热门的研究课题。最近心理学科学作家克里斯蒂安·贾瑞特(Christian Jarrett)写了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对相关的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可以从中总结几个有用的知识。
*
这些研究认为,智识谦逊不是一个天生的、固定的性格特点,而是一种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的人,你可以变成这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智识谦逊者有这么几个特征 ——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他对科学很感兴趣;
他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他乐于考虑跟自己对立的观点,愿意跟“对方阵营”的人接触;
他对政治议题的观点不极端,对死刑、移民之类的观点没有什么“坚定的信念”;
他善于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能采纳别人的视角;
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得到了亲友的关爱;
他愿意跟人交往,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你看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特别是要想做个好领导的话,你更应该有点智识谦逊的风格。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这样的人做事既不容易招致祸患又能把握机会,哪怕位高权重也会持续进步,可以说是理想人生。
智识谦逊的反面是封闭头脑。很多人是因为读书不够、知识少而成为头脑封闭者。雨果·梅西尔的“开放的机警”理论,说越笨的人越保守,越不思考的人越接受不了新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头脑封闭者受过多年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甚至很可能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有知识能思考,但是他们只会按照固定的套路思考。不管是哪种情况,跟智识谦逊者相比,头脑封闭者的特点是 ——
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只喜欢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
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过高的估计;
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敌人;
站队意识强烈,以至于发展到先看立场后看观点、甚至不顾事实,对政治议题的看法越来越极端;
视角单一,思维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定势,手里拿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缺少安全感,总希望有一个“纯洁的”队伍;
陷入恶性循环,看世界不是白就是黑,看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简单地说,他的大脑失去了可塑性。这样的人如果胆小怕事还好,最多浪费发展机会;真要大胆做事就麻烦了,会因为认死理而走极端。
*
为什么一个有知识有专业特长的人也会头脑封闭呢?知识难道不是应该让人更谦逊吗?“邓宁-克鲁格效应”,说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越是真实水平高的人越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但是贾瑞特列举的几项研究则说明,有很多应该算是高水平的人 —— 比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取得了相关资格的医生和护士 —— 也在高估自己的水平。那这两个说法矛盾吗?
不矛盾。耶鲁大学研究者的一篇论文把问题分成了两种情况。
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比如作为一个非电动汽车行业的人,你知道电动汽车是怎么回事儿吗?的确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低水平的人开过几年车就觉得自己很懂车,而高水平的人知道自己并不真的知道汽车的门道。
但是对于人们主动学习的那些专业知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认为自己很懂经济学,但是你要问他几个经济学原理,你会发现他根本解释不清。
这个局面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说法,说上大学是这么一个过程 ——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还是不知道。
这段话有点王国维论做大学问三个境界的意境,有点说高了,其实不是典型的上大学经历。现在你在网上搜索,会发现人们已经把后两句改成了“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符合耶鲁大学那个研究的状况 —— 而说这两句话的人其实不知道,大四那个所谓的“知道”,是对自己专业水平的高估。
在真正的高手眼中大四学生啥也不知道。但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这么多,你已经能做一些专业的事情了,你会以为你很厉害。这就是专业的诅咒。
这个自以为很厉害的状态是头脑封闭的开始。
*
“专家感”会让人故步自封,正如权力会带给人脑损伤。如果别人都说你很厉害,对你的意见非常重视,你会慢慢习惯忽略别人的意见,越想越觉得自己对。心理学家对此专门有个名词,叫“赢得的教条主义效应(the earned dogmatism effect)”。
以前有个日本的禅宗大师叫铃木俊隆,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本书当年在美国影响极大,很多知识分子都在读。中国人说“初心”一般是指做事最初的理想和愿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而铃木俊隆说的“初心”是另外一个意思,可以叫做“初学者之心”。铃木俊隆发现了一个矛盾。
铃木俊隆说:「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
这对专家可不是好事儿。你陷入了教条主义,你看不到新东西了。铃木俊隆说「技艺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有本书叫《创造》(How to Fly a Horse),他在书中很赞同铃木俊隆的说法。教条主义是创新的大敌,普通水平的专家往往会陷入专业的条条框框里出不来。只有真正的高手才知道那些教条是如何产生的,才能看见专业的约束边界,才有可能突破那个边界。别人做出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你说“我怎么没想到呢?”因为你没有“初心”。
所以阿什顿说:「专业技能的最后一步就是初学者心态的第一步:了解你的假设,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
*
铃木俊隆和阿什顿说的可能太高级了,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来说,能做到智识谦逊就足以受益终身。贾瑞特列举了一些常规的方法。
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个正确认识,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题目给别人讲讲。很可能一讲你才发现,中间有很多过程是你说不明白的,你并不真的理解那个知识。
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避免陷入“确认偏误”。就好像重大决策需要专门设立一个反方一样,多听一听那些跟你观点有冲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偶尔见识一些伟大的山川景色或者了不起艺术作品,让自己产生一点敬畏感,有时候能让你更谦虚。不过更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合作互信的人际关系,你有充分的安全感,才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改变自己的想法。
经常提醒自己要有“成长思维模式” ,告诉自己你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这个知识点本身就能让人更愿意学习新东西。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哪怕研读一篇智识谦逊的科学文章,都能给你起一个暂时的好作用。
知识点二:通才论
专才力争起跑线,通才大器晚成。
专才知识结构单一,通才横跨多个领域。
专才执行算法,通才创造连接。
专才埋头苦干,通才知人用人。
专才追逐信号,通才自行探索。
专才动机明确,通才志存高远。
现在你听到“要做个有用的人才”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老生常谈。这句话其实是降低了对人才的期待。你看看当今那些风云人物,从马云到马斯克,用“有用的人才”评价,是不是有点踩不上点呢?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善于品评人物的。当初诸葛家族一辈出了三个人才,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效力于三国,都是当时俊杰,那他们的才具差别有多大呢?《世说新语》有句话叫「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都是人才,但是境界根本不一样。你看这个区分度是不是更能看出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更容易让青年对照榜样呢?而且中国的人才理论达到过很高的高度。东汉末年的玄学家已经从哲学层面研究过人的“才”(表现出来的才能)和“性”(内在品质)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比现在说的“智育德育”高级的多。
刘劭的《人物志》更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维度给人打分 —— 相当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用的“人才评鉴雷达图” —— 而且用分数把人分成了圣人、大雅、小雅、乱德、间杂五个等级,给后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然九品中正制事实上是失败了……古人并没有洞彻人才的秘密,但是今天的心理学家也没有。我们仍然说不清才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影响,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品质,HR 的雷达图并不见得比《人物志》更有意义。
但是我们的确知道人才跟人才有龙、虎、狗那样的区别。这里面没有贬义,纯粹是说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生态位。以我之见,综合当今各种研究而论,最适合现代世界分工体系的人才分类方法,是把人分为“专才(specialists)”和“通才(generalists)”这两类。
这两种人才的适用范围、思维方式和成长路径非常不一样。我不知道跟天赋有没有关系,但是你很可能得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才行。
*
比如有个年轻人考上了某个著名大学。家长和老师都对他给予厚望,有的说这个专业最热门你应该选这个专业,有的说到学校一定要专心学习别分心,有的说要跟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有的说你的人生规划应该是先做技术,成为一个好员工,将来要进入管理层……
你要都听这帮人的,你就会无所适从。搞关系跟专心学习是互斥的,技术和管理是两码事。真实世界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给你设定好一个个里程碑说达标了就给你相应的待遇。你要在各种矛盾之中做出选择。
专才,是以一技之长参与某一项特别的社会分工的人。老一辈的人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的就是专才。而通才,则是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跨领域运用技能,会通用的方法,能够处理复杂事物的人。孔子说“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君子要做通才。
并不一定不可逆,这两条途径的六个区别。
*
第一,专才力争起跑线,通才大器晚成。
专才可以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快速训练,而且练成了马上就有用。考察美国大学生毕业五年内的收入水平,排在最前面的都是计算机、电子工程这种“数理化”专业。做专才,见效快。
而你要选择了历史、政治和哲学专业,刚毕业的你的确没啥大用,你的收入会比较低。但是毕业十年到二十年之后,这些人反而会上来。特别是你考察那些在职业生涯中期能拿到三十万美元以上年薪的人,他们当初学的很多都是“自由技艺”专业,也就是那些没什么直接用处的人文学科。
这些人是通才。他们需要在社会中打磨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发挥那些知识的价值。担任企业高管的通常不是程序员出身,而是那些比如说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的人。
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经历复杂。他们有的出身于名校但有的根本没上过大学。他们在成为高管之前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他们有过跨部门、跨学科、跨文化、跨职责的经历。他们失败过,甚至犯过特别大的错误。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很长的尝试期和探索期。
通才无法速成。美国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创业时候的平均年龄,不是 25 岁,而是 45 岁 。
第二,专才知识结构单一,通才横跨多个领域。
经历复杂为什么有用呢?因为你能学会洞见事物的本质,能用类比思维把一个领域的方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公司、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看似很不一样,其实都要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和人员的激励问题,都得琢磨地理和文化因素,都得从全局考虑。
现在新兴的工作机会往往要求你把一个人文领域和一个技术领域结合起来做事。好奇心 + 大数据 = 市场研究,同理心 + 基因测序 = 基因咨询服务,文学创造力 + 互联网 = 社交网络经理……这些新职业提供的岗位数正在超过传统的职业。
并不是说专才就没用了,社会永远需要高水平专业人才。但是你很难预测未来最热的专业是什么,你选专业得赌对了才行。
第三,专才执行算法,通才创造连接。
发明创造都是想法的连接,而通才擅长连接想法。企业级悬赏解题网站 InnoCentive 上的那些难题,往往不是本专业的人、而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人、使用你完全没想到的思路给解决的。最成功的漫画作者画过好几个不同的类型。现在中国最厉害的作家,本职工作和专业训练都不是当作家。
有人对 3M公司专利情况做的研究表明,最厉害的创新者是“全才” —— 也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很深,又能把这个领域的核心技能用到临近领域中去的人。这些人不断学习新东西,涉猎越来越广,甚至能纵横几十个专利类型。
想要在现代世界搞创造,你最好既会这个又会那个,还得会把这个的技术用在那个上才行。
第四,专才埋头苦干,通才知人用人。
不懂技术的人最好别去搞什么管理,但是懂技术完全不等于就可以搞管理 —— 事实是现在有大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人。
想要搞管理,你需要懂“人”才行。文学作品能帮你提高共情能力,学会理解人;文法技能能帮你提升表达能力,学会影响人。
能够迅速理解一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陌生人的想法,能够让对方立即明白你的想法,这是现在极其珍贵的能力。
第五,专才追逐信号,通才自行探索。
今天问这个明天问那个,总想让别人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和学什么,你就已经落了下乘。高水平的通才具有从杂乱的信息中获得洞见,在没有规则的地方自行制定规则的能力。
专业划分都是人为的,通常是给专才准备的,通才得自己决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有人学的是艺术欣赏,但是他得到了洞见直觉的能力;有的人喜欢读历史书,他肯定爱好研究领导力。真实的知识没有固定的边界。
没人管,你自己决定干啥,这才是高水平。
第六,专才动机明确,通才志存高远。
龙虎狗的关键区别不在于谁做数学题的反应快,而在于他们考虑问题的格局不一样。
现实世界中各人有各人的利益诉求,越往上越会看到互相冲突的价值取向,这时候你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你的格局。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不惜代价保护环境?像这种问题不是一句“德才兼备”就能解决的,读书少的人根本说不清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不道德。
很多风险投资人是哲学家,华尔街喜欢录取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为啥呢?因为哲学能让你适应矛盾。你得掌握多种思维模型,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一件事,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要做到这些,你需要有一套足够高的价值观才行。而价值观更高的那个你,恰恰不是现在的你 —— 所以通才都是为了*自己*而学习。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专才是分工的产物,很多时候专才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等待社会的挑选;而通才的首要目标是完善自己。
何必在意五年以后的社会最需要什么专业呢?能不能有点智力勇气,想想自己想要做个什么人、想要干成什么,完了再看看干那件事儿需要什么工具。
伟大的国家不是全靠工具人建成的。特别是这个 AI 正在接管大部分专业工作的时刻,世界越来越需要通才。世界需要能理解它的人。
这篇文章献给厌倦了平庸的设定,拒绝被生活安置的人。我们读书、探索、理解世界,不是为了去响应世界的需要,而是首先要知道这个世界值不值得我们的努力。那些把更基本的问题想通了的人,才是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