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
昨日我们所探讨的终极问题,实则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浮现出该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所追逐的首要目标,当中年回首往昔,往往显得幼稚可笑。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初的追求是错误的,只是反映出当时我们的认知水平存在局限。追根溯源,是彼时的眼界、见识以及所处环境,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束缚和影响。
正因我们能够专注于做好当时最为重要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回首过往,才会发觉当初的自己稍显稚嫩。
由此可见,所谓“打脸”,何尝不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呢?
例如,年轻时过春节,我们最在意的是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对家中事务全然不顾,想去何处游玩便前往何处,想见哪位朋友抬脚就走,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一个篮球就能让我们饶有兴致地玩上半天。
人到中年后再过春节,需要考量的事情便增多了。双方父母年事渐高,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不佳,逢年过节总需前去探望。在走动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具体事宜,礼品、就餐、住宿和路费等环节都需要精心规划、妥善安排。
年轻时说话常常不假思索,然而人到中年后若仍随意应答,稍有不慎就会露出马脚,甚至会遭人嘲笑。
家里来客人时,更是要全力以赴。吃的喝的、零食饮料和正餐,喝茶喝酒和娱乐活动,都要提前规划、安排妥当。更不必说各种亲朋好友的拜年电话短信,你也要考虑及时回复,还不能随便转发群发,光是编辑发送短信就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时,你再回首自己当初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光,是否会心生别样的感慨?是否会体悟到自己当年最关心、最看重,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最终都还是要回归到家庭生活的琐碎日常和人情世故之中。
这两年春节我都是独自赶回老家贴对联,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他们养育了我们,不就是要我们在这个时候发挥点作用吗?此外,我除了自己回去贴对联,还安排孩子在城里贴对联。这种事情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也有熟能生巧的效果,贴了两年春联之后,孩子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了,也懂得主动帮忙干家务活了。
事实上,这也是我将关注焦点从父母转向孩子的过程。让他尽早参与到春节的筹备事务中,他自然会思虑得更加周全,这与我当年的成长路径别无二致。
在一同劳作时,与他分享我当年的糗事,他干起活来愈发带劲,只因他也担心自己做得不妥之处会被人反复提及。
前两天我们探讨了终极问题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今日则着重分享终极问题不断演变的客观规律。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做时间的朋友”这一理念,具体而言,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终极问题,三年、五年乃至十年之后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