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异化与教育本质的回归

“人的异化” 与 “教育本质的回归” 是现代社会教育领域中一对深刻的矛盾,前者揭示了工业化、功利化背景下教育对人的 “工具化” 扭曲,后者则指向教育对 “完整的人” 的重塑与唤醒。二者的张力,本质上是 “人的存在价值” 与 “社会规训需求” 在教育场域中的碰撞。


一、人的异化:教育在现代性中的“偏离”

“人的异化” 概念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指人在创造对象的过程中,反而被对象所控制,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与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这种异化表现为:

1. 教育目标的异化:从“育人” 到 “育器”

现代教育常被功利主义裹挟,沦为“社会筛选” 或 “技能培训” 的工具。学生被简化为 “分数容器”、“就业预备役”,教育目标聚焦于知识灌输、应试能力或职业技能,而非人的精神成长、价值塑造与潜能发展。例如,过度强调升学率、就业率,导致学生沦为“标准化产品”,个性被压制,对知识的好奇心被应试压力磨灭。

2. 教育过程的异化:从“对话” 到 “灌输”

工业化教育模式将知识视为“固定商品”,教师是 “传授者”,学生是 “被动接受者”。课堂成为单向输出的场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被忽视,学习过程沦为机械记忆与重复训练。这种 “去人性化” 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内在热爱,也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 人的关系异化:从“共同体” 到 “竞争场”

教育中的过度竞争(如排名、评优)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化为“功利性博弈”。教师的价值被量化为 “教学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被竞争取代,教育本应有的互助、共情等情感联结被削弱,人在关系中逐渐孤立,失去了对 “共同体” 的归属感。


4. 神世界的异化:从“意义追寻” 到 “虚无感”

当教育只关注“有用的知识”,忽视人文素养、道德情操与生命教育时,人容易陷入 “工具理性” 的陷阱:知道 “如何做”,却不知道 “为何做”。这种精神层面的空虚,导致现代人常感到 “内卷” 与 “无意义感”,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能力。


二、教育本质的回归:重塑“完整的人”

教育的本质,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培养 “自由人”)到雅斯贝尔斯 “灵魂的唤醒”,核心始终是“人的生成”—— 帮助人成为 “有主体性、有精神性、有创造性的完整存在”。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突破异化的枷锁,重建以下维度:

1. 回归“人的主体性”:从 “被动适应” 到 “主动创造”

教育应尊重人的主体性,将学生从“被塑造者” 转变为 “自我建构者”。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问、批判、实践,让知识成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非束缚思维的 “教条”。例如,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主动探索,既掌握知识,又发展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


2. 回归“人的整体性”:从 “单向发展” 到 “全面成长”

教育不应割裂“知识、情感、意志、道德” 的联系,而应追求 “全人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 “生活即教育”,教育需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他人的共情)、审美能力(对美的感知)、道德勇气(对善的坚守)与生命意识(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例如,通过传统文化学习涵养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理解社会,通过艺术教育滋养心灵,让教育成为 “肉体与精神、理性与情感” 共同成长的过程。


3. 回归“教育的实践性”:从 “抽象知识” 到 “生命体验

教育的本质不是“传递现成答案”,而是引导人在实践中 “生成意义”。杜威提出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知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 “生命智慧”。例如,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体力劳动中理解 “创造的价值”,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帮助他人中体会 “利他的快乐”,这些体验远比书本说教更能塑造人的价值观。


4. 回归“教育的公益性”:从 “功利筛选” 到 “平等赋能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解放”,而非加剧社会分层。异化的教育常因资源分配不均、评价标准单一,成为 “精英特权” 或 “阶层固化” 的工具;而本质的教育应坚守 “教育公平”,为每个个体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让教育成为 “打破异化、实现社会流动” 的力量。


三、对抗异化:教育回归的路径

教育本质的回归,并非对现代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反思中重建“人” 的核心地位:

1.在目标上,平衡“工具理性” 与 “价值理性”,既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守护 “人之所以为人” 的精神根基;

2.在方法上,打破标准化模式,尊重个体差异,让教育成为“因材施教” 的个性化过程;

3.在评价上,超越“分数至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人的品德、创造力、幸福感等 “非量化价值”;

4.在社会层面,需警惕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侵蚀,重建“教育为了人的发展” 的社会共识。


结语

教育的异化,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教育本质的回归,最终是 “人的本质的复归”—— 让教育从 “服务于外部目的” 回到 “服务于人自身的成长”,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知识中获得力量,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生命中找到意义。这既是教育的初心,也是人类对抗异化、走向自我解放的永恒追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