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文章,文责自负。】
端午的雨,总带着些哀愁的意味。
细密的雨丝斜斜划过阳台玻璃,把阳台的绿植揉碎在水汽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绿。
我蜷在藤椅上,膝盖摊开一本书,鼻尖是纸页泛出的淡墨香,耳边是雨点击打阳台玻璃的沙沙声。
雨渐渐大起来,豆大的水珠砸在阳台窗沿上,迸溅出细碎的银花。我忽然想起屈原笔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喟叹,此刻仿佛也随着雨丝浸润开来,在阳台的方寸之间,织出一片跨越千年的苍茫。
桌上盘子里的糯米粽还冒着热气,粽叶边缘沾着几颗晶莹的水珠,不知是煮粽时的水汽,还是被雨丝偷偷吻上的痕迹。
我向来偏爱雨天。
更喜这样的端午雨,不似盛夏暴雨的酣畅,也不似春雨的微寒,它带着菖蒲的清冽,裹着糯米的温软,连落在书页上的光斑都变得柔润起来。
目光掠过窗外的雨帘,一群小鸟扑棱着湿漉漉的翅膀,躲进了对面楼房顶搭建的屋檐下——原来这雨,也给了万物一处安身的角落。
雨还在下,书页在指尖轻轻翻动。
阳台的绿萝叶子上凝着水珠,像点缀了满枝的翡翠。
或许端午的意义,本就藏在这样的时刻里:不是龙舟竞渡的喧嚣,而是偷得半刻闲,在雨声与书香里,与古人共享一怀幽思,让时光在淅沥声中,慢成一阕平仄有致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