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霖腹疾,一卧兼旬1,感事怀人,百念灰尽,而户以外甚嚣尘上,喧然以国体问题2闻。以厌作政谭3如鄙人者,岂必更有所论列?虽然,独于兹事有所不容已4于言也,乃作斯篇。
注解:
1. 兼:两倍的;旬:10天,兼旬也就是20天。当时梁启超患病,尿血严重,不得不卧床休养。
2. 国体问题:指袁世凯窃改约法,总统任期从此不再受限,实际行专制之权。
3.谭:通谈,谈论。《说文通训定声》:“谈,语也。字亦作谭。”当时梁启超对政治各派间的攻讦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4.已:太,过分。
原文:
吾当下笔之先,有二义当为读者告:其一当知鄙人原非如新进耳食家1之心醉共和,故于共和国体非有所偏爱,而于其他国体非有所偏恶。鄙人十年来夙所持论,可取之以与今日所论相对勘也。其二当知鄙人又非如老辈墨守家之断断争朝代,首阳蕨薇,鲁连东海2,此个人各因其地位而谋所以自处之道则有然,若放眼以观国家尊荣危亡之所由,则一姓之兴替,岂有所择?先辨此二义,以读吾文,庶可以无蔽而适于正鹄3也。
注解:
1.耳食家:没有定力,容易轻进的人,这里指主张共和者。
2.首阳蕨薇:即首阳采薇,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鲁连东海:即鲁连蹈海,指齐国名士鲁仲连宁赴海而死,不愿作秦臣,这两个典故都指人的操守和气节。
3. 鹄:目标,目的。黄庭坚·《次韵冕仲考进士试卷》:“注金无全巧,窃发或中鹄。”正鹄,也就是作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
原文:
吾自昔常标一义以告于众,谓吾侪1立宪党之政论家,只问政体,不问国体。骤闻者或以此为取巧之言,不知此乃政论当恪守之好例2,无可逾越也。盖国体之为物,既非政论家之所当问,尤非政论家之所能问。何以言乎不当问?当国体彷徨歧路之时,政治之一大部分恒呈中止之状态,殆无复政象之可言,而政论更安所丽3?苟政论家而牵惹国体问题,故导之以入彷徨歧路,则是先自坏其立足之基础,譬之4欲陟而捐其阶,欲渡而舍其舟也,故曰不当问也。何以言乎不能问?凡国体之由甲种而变为乙种,或由乙种而复变为甲种,其驱运而旋转之者,恒存夫5政治以外之势力。其时机未至耶,绝非缘6政论家之赞成所能促进;其时机已至耶,又绝非缘政论家之反对所能制止。以政论家而容喙7于国体问题,实不自量之甚也,故曰不能问也。岂惟政论家为然,即实行之政治家亦当有然8。常在现行国体基础之上,而谋政体政象之改进,此即政治家唯一之天职也。苟于此范围外越雷池一步,则是革命家或阴谋家之所为,非堂堂正正之政治家所当有之事也。其消极严守之范围则既若是矣,其积极进取之范围则亦有焉。9在甲种国体之下为政治活动,在乙种反对国体10之下仍为同样之政治活动,此不足成为政治家之节操问题。惟牺牲其平日政治上之主张,以售易一时政治上之地位,斯则成为政治家之节操问题耳。是故不问国体只问政体之一大义,实彻上彻下,而政治家所最宜服用11也。
注解:
1. 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吾侪,也就是我们。
2. 好:适宜;例:规则,如体例、条例等。
3. 丽:附着。《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4. 譬之:好比,犹如。
5. 夫:这里是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另外它还表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这两种用法下文会出现。
6. 缘:因为。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 喙:huì,嘴,容喙与置喙意思相近,都指插嘴、谈论的意思。
8. 然:代词,如此、这样、那样。《荀子·劝学》:“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里说有然,指政论家和政治家都应该有前面提到的认识和觉悟。
9.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不突破现行国体,不管是固守还是进取,都可以有章可循,不会做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事。
10.乙种反对国体:言下之意是说,人们反对乙种国体,而欲建立甲种国体(的情况)。
11. 服用:指受用的意思。
原文:
夫1国体本无绝对之美,而惟以已成之事实为其成立存在之根原;欲凭学理2为主奴而施人为的取舍于其间,宁非天下绝3痴妄之事?仅痴妄犹未足为深病4也;惟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之造成事实,以求与其爱憎相应,则利害之中于国家将无巳5时。故鄙人生平持论,无论何种国体,皆非所反对;惟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6昔吾对于在君主国体之下而鼓吹共和者尝施反对矣,吾前后关于此事之辩论,殆不下二十万言,直至辛亥革命既起,吾于其年九月犹着7一小册,题曰新中国建设问题,为最后维持旧国体之商榷8。吾果何爱于其时之皇室者,彼皇室之僇辱我岂犹未极?9苟微10革命,吾至今犹为海外之僇民11耳。后以当时皇室政治种种予人以绝望,吾非童骇,吾非聋聩,何至漫无感觉?顾乃12冒天下之大不韪,思为彼亡垂绝之命13,岂有他哉?以为若在当时现行国体之下,而国民合群策群力以图政治之改革,则希望之遂或尚有其期;旧国体一经破坏,而新国体未为人民所安习,则当骤然蜕变之数年间,其危险苦痛将不可思议14。不幸则亡国恒于斯15,即幸而不亡,而缘此沮政治改革之进行,则国家所蒙损失,其何由可赎?呜呼!前事岂复忍道。
注解:
1. 夫:文言发语词,无义。
2. 学理:原指规则、原理,这是指不符合实际情况或缺少事实根据的理论、言论。
3. 绝:极少有的。
4. 深病:即深为人所诟病,这里有指责、忧虑的意思。
5. 巳:误字,应为已。无已,也就是没有尽头。
6. 这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7. 着:误字,应为著。
8. 商榷:商量、讨论。榷:què,商讨。
9.僇辱:即羞辱。僇,lù,侮辱。这里指清朝对他的通缉,迫使他流亡海外的事。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对于那时的皇室,我真的喜欢它什么东西吗?难道它施加在我身上的侮辱还不够多吗?
10. 苟微:假如没有。苟,连词,表假设。
11. 僇民:即僇人,指刑罪加身的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逃亡海外十四年。
12. 顾乃:反而如此。顾,文言副词,反而;乃,乃尔的省略,指如此。
13. 意思是说,自己曾为大清着想,却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下。在大清推行立宪的时候,梁启超为其出过力,革命派中有人想要他的性命。垂绝之命:生命处于威胁之下。
14. 不可思议:这里不是难以理解,而是很难想象的意思。
15. 斯:代词,指人民不适应国体骤变而导致的危险。
原文:
然则今之标立宪主义以为国体论1之护符者,除非其于立宪二字别有解释,则吾不敢言。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2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专制代之,谓为良图,实所未解。今在共和国体之下而暂行专制3,其中有种种不得已之理由,犯众谤以行之,尚能为天下所共谅。今如论者所规划,欲以立宪政体与君主国体为交换条件,使其说4果行,则当国体改定伊始,势必且以实行立宪宣示国民。宣示以后,万一现今种种不得已之理由者依然存在,为应彼时势之要求起见,又不得不仍行专制,吾恐天下人遂不复能为元首谅矣。5夫外蒙6立宪之名,而内行非立宪之实,此前清之所以崩颓也。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7论者其念诸!
注解:
1.国体论:指鼓吹变更国体的论调。
2.论者:指为袁世凯寻找变更国体有利证据的人。
3.专制:指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4.说:主张。
5.这是对袁世凯以立宪之说行皇帝之实而作的委婉说法。君主立宪为虚君共和,君主没有实权;君主立宪之下而行专制,则是君主大权独揽,实为帝制复辟。
6.外蒙:这里不是外蒙古的意思,需要拆开理解。外,表面上;蒙,遮盖,引申为披着。
7.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说殷商的子孙要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这里是对袁世凯的规劝。
原文:
且论者如诚以希求立宪为职志1也,则曷为在共和国体之下不能遂此希求,而必须行曲以假涂于君主?吾实惑之。吾以为中国现在不能立宪之原因,盖有多种:或缘夫2地方之情势,或缘夫当轴3之心理,或缘夫人民之习惯与能力。然此诸原因者,非缘因行共和而始发生,即不能因非共和而遂消灭。4例如上自元首,下及中外大小独立宜暑5之长官,皆有厌受法律束缚之心,常感自由应付6为便利,此即宪政一大障碍也。问此于国体之变不变,有何关系也?例如人民绝无政治兴昧7,绝无政治知识,其道德及能力,皆不能组织真正之政党,以运用神圣之议会,此又宪政一大障碍也。问此于国体之变不变,有何关系也?诸类此者,若令吾悉数之,将累数十事而不能尽;然皆不能以之府罪8于共和,甚章章9也。而谓共和时代不能得者,一人君主时代即能得之,又谓君主时代能得者,共和时代决不能得之,以吾之愚,乃百思不得其解。吾以为中国而思实行立宪乎,但求视新约法为神圣,字字求其实行,而无或思逐于法外。10一面设法多予人民以接近政治之机会,而毋或壅11其智识,阏12其能力,挫其兴味,坏其节操,行之数年,效必立见。不此之务,而徒以现行国体为病,此朱子所谓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
注解:
1. 职志:责任和宗旨。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诸君固皆曾受军事教育者,略知军人之职志,在防御外侮,在保卫国家。”
2. 夫:文言助词,无义。
3. 当轴:掌握国家权力的人。
4. 意思是说,中国不能行使君主立宪制的三个原因与共和制无关,论者拿共和的弊端作为更改国体的理由的说法是行不通的。
5. 暑:误字,应为署,暂任、代理的意思。
6. 应付:两字需拆开理解。应,应该;付,付之于。
7. 昧:误字,应为味。与下文“挫其兴味”对应。兴味,兴趣和趣味。
8. 府罪:问罪。
9.章章:显著,明显。《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10.翻译:在我看来中国真的需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其实只要尊重《新约法》的神圣地位,确保约法所载能够切实执行就好,而不是想着去追逐约法规定以外的东西。
11.壅:yōng,堵塞。
12.阏:yān,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