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词时有着些许的疑惑,沟通还有暴力和非暴力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听了一遍课堂,印象最深的就是,摒弃“过去的道理”,专注“当下的需要”。
现在人与人相处有时因一句话就会弄得气氛紧张不欢而散,也没意识到说出的话语会引发他人或自已的痛苦,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是“暴力”的。书中有提到艾提·海勒申即使平衡车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依然没有轻易害怕,而是用理解他们的行办。并且而对性情粗暴的盖世太保的吼叫,也没有生气,而是关心的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摒弃你了吗?”听完问话的盖世太保显得愁眉苦脸,躁动不安又虚弱。设想下如果被骂的艾提·海勒申拒理与之抗横理论,情情暴躁的盖世太保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其实非暴力沟通就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而是不要再条件反射的带着评判,学会观察、感受、觉察对方需求、以及学会用请求而不是命令。在与人沟通时要学会清晰而诚实的表达自已,同时又尊重和倾听他人。所以倾听非常的重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只管听就好,不要带有自已的主观意识和评判,不要去反驳他人的意见,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及需要,对自已和他人之间会有一个全新的体会非暴力沟通的魅力,与别人的关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提出请求。包含这四个元素的非暴力沟通,示范下完整的例句,
老公,看到沙发下和桌子下有烟灰(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喜欢干净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拿拖把把地拖干净(请求)?
还有从非暴务沟通中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其实人与人相处最大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已的方式去爱,而又不是对方所接纳的和想要的。比如现在因为疫情,孩子都在家上网课,这令很多家长头疼,需要随时监督孩子的学习,作业有没有完成,回到家就是先检查,问东问西,弄得孩子紧张又不高兴,其实家长原本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一听到批评首先是辩解,然后是抵触反感,而家长没有做到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从书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转换观念,将不得不(厌烦的情绪)改成我选择(这是一种接受的情绪),这是缓解情绪的有效方式,同时做这件事情可以满足自的需要了,而不是被强迫。
比如我选择写作是因为想要记录我此时的想法。
我先择上班是因为我想要满足提高家人生活品质的需要。
这样想之后心情也会好很多,还有就是自已是有极大选择权的。
不管是在工作,家庭中学会用非暴务沟通,遇到关键时刻深呼吸一口气,真诚的倾听、反馈、相信会与他人的关系有很大的转变,自已也会感到非常的轻松。
也要明白真正要做到非暴力沟通,要做到关爱他人,首先应该要做的便是珍惜自己,勇敢的爱自已,大胆的去接受和表达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谢,活出真正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