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早上8点,我们盐城市“新优质初中”终期评估组一行五人,来到了位于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南侧的淮海农场学校。
一路上,学校的吴校长就向我们介绍了黄海农场的历史,谈到学校近年来发展遇到的新困惑——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但是学校的质量发展依然很好,近几年还不断有新老师加盟,学校的军垦传统和军垦文化也在得到弘扬。
都说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个军人情结,我因为父亲当过兵,我们在上个世纪所受到的传统教育中,家国情怀更要浓重些,所以对有江苏“农垦摇篮”之称的淮海农场,我一直心向往之,充满了兴趣;对老一辈军垦人身上精神,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
学校特地安排我们参观了“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纪念馆”。在解说员的介绍下,我略微了解了淮海农场的历史:1952年4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听从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屯垦戍边,开荒办场。
通过纪念馆里面展出的实物、图片和解说的文字,我知道当年近万名军垦人从江苏的启东出发,长途跋涉,来到了苏北淮河入海水道尾闸两岸。他们走进了这片荒凉之地,与海潮芦苇为伴,在低矮的芦蓬中斗风霜雨雪,披荆斩棘,梦想着让荒滩换上新装。
我们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奋斗和艰苦的历程,才把这荒滩改造出九万多亩耕地,其中农作物就六万多亩,棉花八千多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试种了水稻和小麦。一年又一年,克服了自然灾害,又实现了丰产和高产。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农田的条田化、机械化的耕作场面。那些来自于美国、德国、苏联的先进的农业机械,那些令人钦佩的女拖拉机手,那些农业配套的各类机械厂、修理厂,以及各种培训农业人才的培训班,让一片荒滩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把盐碱滩头变成米粮仓,荒芜而荒凉的土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幸福家园。如今河渠成网,粮棉满仓,年产亿斤粮,这一代一代的军垦人做出了怎样的奉献和牺牲。
透过展览馆里面展出的淮海农场过去岁月里的报纸和宣传的影像,我们感受到老军垦们那种战天斗地的革命意志、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牺牲精神。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挥洒的青春,拼搏奉献的汗水和火热的改造自然的革命豪情。
走在淮海农场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头脑中始终闪现的是扛着镐头,大步迈在黄海盐碱滩头垦荒拓土的这些军垦们的形象。透过学校及淮海农场总部周边的一些留存下来的建筑,我在探寻着六十多年前,这些军垦人走过的足迹,奋斗过的岁月。
我心中默念着这些英雄的名字,淮海人将永远不会把他们忘记。如今天翻地覆慨而慷,军垦精神代相传。
我为淮海农场学校把军垦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在打造、把军垦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在发扬而感动。
历史不会遗忘,淮海大地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