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部分
中国明朝:升职与进发
本章主要讲的是两部分:其一,中国明朝的徐阶、张居正等人与严嵩势力的生死较量;其二,日本战国的织田家与今川家的生死较量。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居正从翰林院编修,升任右春坊右中允(官名,一种虚衔),实职则担任国子监司业(官名)。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右春坊右中允是正六品,从官阶上说,张居正进了一个品级。
所谓右春坊右中允,就是翰林院官员升职时担任的一种虚衔,而国子监司业则是实职。国子监是明朝的国家最高学府,当时的北京和南京都有国子监,全国只此两家、别无分店。明朝国家掌管下的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在此处学习期满并符合条件的学子,可以被国家录用为官员。张居正升任的官职是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司业就是协助国子监祭酒(官名,即国子监最高长官)对国子监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官员,相当于最高级国立大学的副校长或教务长。张居正升职为国子监司业的时候,高拱(人名)担任国子监祭酒,两人是上下级关系,也有一番交道。
张居正的升职,必定是没有严氏父子或徐阶的从中作梗(gěng)。之所以是没有这两方当权派的故意为难,是因为张居正对严氏父子十分地恭维(比如写一些赞颂严氏父子的文章),而且对老师徐阶十分友好(比如不断地向徐阶学习从政经验)。此时,严嵩对徐阶还是心怀忌惮(jì dàn,顾虑畏惧)的,前者连续地谋害后者,却被后者一一化解。严嵩一派与徐阶一派出现了明争暗斗的局势。张居正知道这些事情,却高调地对严嵩父子示好,同时公开表示对徐阶的跟随。张居正这样做,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任何的愤恨或嫉妒,可以说,他在明朝政坛上运用起政治手段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已经复出的张居正,深感明朝的国家混乱、民怨日深,他曾经提起: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kuò)清,不足以弭(mǐ)天下之患。顾世虽有此人,未必知,即知之,未必用。此可为慨叹也。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果没有光明磊落、奇特伟岸的国士,来彻底地破除惯例格局,肃清政局,就不足以消除天下的祸患。看到世上虽然有这样的国士,但世人未必知晓。即使是世人(特指当权派)知道有这样的国士,也未必能重用这样的人。这真要为之感慨叹息啊!
从张居正的这番感慨可以看出,张居正已经认定明朝需要破除旧制、肃清吏治。当然,他也以此自勉,提高才能、等待时机,为成为革新时代的光明磊落、奇特伟岸的国士而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