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愿望,这个愿望本就没问题;如果有,也是出于某种执念上,比如,有的家长拿分数来衡量养育的成败;有的家长觉得赚大钱才是成功的标准。而事实上,他们却不一定幸福。
前不久,看到一则数据: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典型的“空心病”。患有空心病,孩子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觉得自己犹如一副空壳,毫无意义,不如一死了之。即使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天之骄子,有些人也存在这样的念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觉得只要实现了梦想,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真正拥有幸福能力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在平淡的每一天中感受到幸福,那是一种安在当下的纵容。
看遍了世间繁华,尝遍了人间冷暖,回头来思考一下:成功的养育究竟是什么?养育是一场马拉松,仅通过外在某个节点呈现,就来判断教育的成功与否,为时尚早。同时,过得好不好,还要由当事人来决定。
幸福快乐是我们共同渴望的人生航向,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如果孩子都能产生幸福快乐的能力和感受,养育也就成功了。成功的养育,是当事人内在呈现的一种状态。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学员说:“家长和孩子的人格是平等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手中的沙,握得太紧,手会累;握得太松,沙会漏下去。所以,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每个孩子都出现考试失误,他们也不想失误。家长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觉得家长爱他们,他们就会努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
接纳孩子情绪,允许孩子“情绪诚实”自由表达,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有更持久的坚持力。
幸福感很强的家长,往往更容易敞开内心,感受力更强,学习吸收更快。同样,内心幸福富足的孩子,会更放松、更全然地享受课堂学习,更能同理课堂内容,高效地吸收和成长。
孩子学习专注力差、小动作多、记性不好、情绪不稳定等,都是底层建构的外在呈现,我们需要从根源入手,给孩子充足的爱、安全感和信任,逐步放手。
提高个人格局,智慧地爱孩子,孩子就能自然而优秀。
优秀又省心的孩子,是整个家庭的福气,是为人父母的骄傲。这份喜悦和自豪感,充满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