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但同时也令人担忧。要想促进社会发展,必须用“冒尖”的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冒尖”是人才出现的重要途径。冒尖是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被选拔出的人,那么无论是同竞争者、还是其他职员都不会怀疑这种机制的可信度,人才本身也更容易获得他人认可,方便工作展开;此外,这种遴选机制还会释放出一个信号—“奋斗就会上岸”,这也起到了正面示范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反观“拔尖”,弊端有很多。跟领导有关裙带关系、共同利益的职员可能会借此机会上岸,这就打消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何况,如果提拔出的是一个庸才,并且不具备管理,他也将无法胜任该岗位,并且公司还需要承担这部分的试错成本。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出现管理层良莠不齐。由此看来,“拔尖”得不偿失。
但是,想要“冒尖”是不容易的。一方面,社会主义转型期,还存在处了冒尖之外的其他选拔人才方式,例如领导推荐、介绍,这可能就阻碍了一部分真正人才涌现。另一方面,个体所受教育的机会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冒尖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也担心遇不上“伯乐”,冒尖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因此便因噎废食。
要想让人才得以“冒尖”,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选拔人才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提供“伯乐”,给予冒尖的人一个良性的竞争平台;另一方面,杜绝“找关系”、“暗箱操作”的不端行为,如果发生了破坏社会公平的现象,就要做到严惩不待。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成功涌现。
虽然“冒尖”有一些弊端,但可以解决。总体看来,“冒尖”优于“拔尖”,我们应优选“冒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