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本书的第二篇章的主题是“助益性的人际关系”,“我已经发现如何与那些具有潜在建设性的个人一道工作”,包含三个章节。第二章“关于促进个人成长的若干假设”。罗杰斯在25年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觉,“借助于某种理智的程序或训练的程序”,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一些临时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久就会消失,而留给个体的是比以前更多的挫败感”。于是,罗杰斯意识到,“人的变化看来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经验发生的”。他的助益性关系的基本假设:“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对方就会在他自己身上发现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的能力,同时也就会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把这句话拆解成三个短句,分别来解释。
“首先,我所提供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关系?”“助益性关系的特征是真诚透明,在这种关系中我的真实感受可以得到透明的表现;是接纳,即把对方作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的 、独一无二的独特当事人来接纳;是深入的共情理解,这种共情理解能使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他私人的世界。达到了这些条件后,我就成了当事人的同行者,我陪伴他在曾经令他害怕、现在他能够自如承担的自我探求之路上一道前行”。“第二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当事人将会在他自身中发现为了成长而使用这种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倾向,即当事人能够用更加成熟的方式重新组织他的人格,组织自我与生活的关系”。“在所有有机体和人类的生活中,显然它是一种迫切的要求——扩展,延伸,自主,发展,成熟——表现并激活有机体的所有能力、增强有机体或自我力量的倾向。……我相信它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并且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得到释放和表现”。“第三层意思是,人格改变以及当事人发展就会出现”。“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个体将会在意识的以及更深的人格层面上,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更为理智的应对生活的风格以及一种更社会化的、更令人满意的方式来重新组织他的自我”。
总结来说,“如果我能主动创造这样一种关系:表达一种对我的真实体验的真诚与透明;表达我对于他人的热情接纳以及他的独立个性的欣赏;表达我如同他自己一样感知他的世界的一种敏锐能力;那么,关系中的对方就会:体验并理解他自身中先前被压抑的东西;发现他自己变得更完整,更有效的发挥机能;变得更像那个他希望成为的个人;具有更好的自我导向,更为自信;变得更具有个人特征,更加独特,更会自我表达;更善解人意,更能接纳别人;能够更自如轻松地处理生活的问题”。“……这种关系,不论对于当事人,还是对于一群学生,公司的职员,一个家庭或者一群孩子,都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章“助益性关系的特点”。在助益性关系中,“至少有一方有明确的的意向,促进对方的成长、发展、成熟、技能改善和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另一方可能是一个个体或一个团体”。“助益性关系可以定义为:某个参与者意欲使另一方或者双方发生某种变化,使个体的潜力更多地得到欣赏,更多地得到表达,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关系“包括所有通常用来促进成长的关系,比如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涵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几乎包括所有的咨询关系”。
“如何创造一种助益性的关系?”罗杰斯列举了自己在研究及临床经验中所思考的问题以及若干想法。第一,“我能否以某种方式成为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可以信任、始终如一的一个人?”“不管我正在体验的情感或态度是什么,我的意识态度都应和它相匹配。……在那一刻我就是一个统一、完整的人,而且我可以深刻的实现真正的自我。……会被别人体验为值得信任的”。第二,“我是否能够将我的真实存在的信息清晰无误地传达给他人?”“如果我能够与我自己形成助益性关系,使我能够敏锐地觉察并接纳我自己的情感,那么我就十分可能与他人形成助益性的关系”。“接纳真实的自我,并能够透明地向别人表现这样的自我,是我所知道的世上最难的任务,……如果我想要促进与我相关的他人的成长,我自己必须不断成长;成长的确常常会令人感到痛苦,但也令人变得更丰富更充实”。第三,“我是否能够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关怀、喜欢、欣赏、尊重?”“我们倾向于跟他人保持距离——逃避于一种事不关己的疏离感,一种‘职业化’的态度,一种非个人性的关系”。“假如我们能够学会不戴防御面具地关心他人,积极投入情感而感到安全地与他人真正建立当事人化的联系,那的确是一种真正了不起的成就”。第四,“作为一个人,我是否能做到足够的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只有我能够自由自觉地感受个人独立自主的力量之时,我才会发现自己有能力更深刻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因为这时我已经不再担心会失去自我”。第五,“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否足够安全,从而允许他人独立于我而存在?我是否能允许他人成为他的真正自我?”“自我调节较好而能力优异的咨询师能够耐心地与当事人通过多次晤谈进行互动,而不去干涉当事人发展独立自我的人格的自由”。第六,“我是否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在治疗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深刻印象: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共情理解……也会对当事人有所帮助”。第七,“我是否能接纳他人呈现给我的方方面面?我是否能够真切感受他的自我?”“经验已经告诉我,如果我的态度是有条件的,凡是我不能充分接受的经验领域,他就不能有所变化和成长。……如果我要更好地帮助别人,那我自己就必须不断成长,必须学会在这些经验领域中接纳自己”。第八,“在关系中我是否能够足够敏感,从而使对方不会把我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研究显示,“在生理层面上个体是多么容易受到威胁”。“如果我能完全使他免于外部的威胁,那么他就能够开始体验并处理他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内心情感和冲突”。第九,“我是否能够使他完全避免外在评价的威胁?”“从长远观点来看,一个积极的评价与一个消极的评价一样,都具有威胁性。你告诉一个人他是好样的,同时也就暗示着你也有权利评判他是糟糕的。”“如果我能使人际关系尽量远离判断和评价,我就越能使对方达到一种境界,即了解到评价的焦点和责任的核心都在于他自己。……这样可以使他获得自由,去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第十,“我能够真正与一个他人平等对话吗?”“如果我把另一个人当做固定不变的,已经被诊断和分类的、已经被他的过去塑造成型的客体来接受,那我就是在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持这种狭隘的假设。如果我把他作为一个当事人形成的过程来接受,那么我正在做我能做的来确认他,或者说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
最后,罗杰斯提出对于上述十个问题,如果全部给与肯定的回答,那么“所涉入的任何关系都是助益性的关系,都会促进成长。但是对于大多数问题,我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只能朝着肯定的方向努力探求答案”。“我是否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他人独立成长的关系,取决于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的程度”。这表明,“如果我对创造助益性的人际关系感兴趣,我的面前就是一份充满魅力的终身职业,它会不断扩展我的成长空间,并永远激发我的成长潜能”。
第四章“关于心理治疗的知识”。本章首先明确了“个人发展或成长的动机并不是心理治疗提供的。这种动机似乎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只要提供最低限度的条件,人体就会趋向于发展和成熟。如果有机体心理上的发展或成熟的趋向受到阻碍时,心理治疗的确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介绍了治疗关系中促进个人成长的客观条件,把前文提到的三项内容表述如下:第一,“真诚透明”(心理所辅导书中“坦诚交流的技术”),“治疗师能够真实地存在,在治疗关系中对当事人真诚以待,不带‘掩饰’和面具,在当下开放地与他自身流动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一体”。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内在经验体验到一种亲切、积极和接纳的态度,……治疗师以一种尊重的方式关心当事人。……一种完全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方式来欣赏当事人”。第三,“共情理解”(心理所辅导书中“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当治疗师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好就是当事人现在的体验,当他似乎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到这些情感和意义,就如同他就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当事人”。“只要治疗师具备这三个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事人所准确感知,‘治疗的时刻’就会出现,当事人会感到痛苦,但却明确地发现他正在学习和成长,而且他自己和治疗师都认为结果是成功的”。
下面介绍了来访者如何变得好起来的,“经历这样一段时间的治疗关系,当事人的态度反应似乎就是从治疗师那里复制来的”。“当他发现有别人正在接纳性地倾听他的情感,他就会一点一点地变得能够倾听他自己。……当他学着倾听自己时,他也会变得更加接纳自己”。“当他越来越多地表达出那些他一直掩藏着的极其可怕的东西时,他就会发现,治疗师正在对他和他的情感显示出一种持续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慢慢地他就会改变,倾向于对自己采取同样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受他自己的真实存在”。“最终,当他更准确地倾听他内心的情感,而且变得对自己较少进行评价,更多如实接纳,他就会变得更加真诚透明”。“他变得更加自觉,更加自我接纳,较少防御,更加开放,于是他发现,现在他终于可以按照人类有机体的自然倾向自由地变化与成长”。
总结来说,“当事人越是把治疗师看作是真实和诚恳的、共情的、对他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那么当事人就越可能开始远离静态的、固定的、无情感、非人格的活动方式,就越有可能发生机能的变化,趋向于流动、变化、接纳地体验高度分化的个人情感。这种改变的结果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使人趋向心理健康和成熟的方向,使个人与自我、他人以及环境建成更加现实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