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是清代光绪朝以前唯一统辖三省的总督: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之所以叫两江,是因为明代的江苏和安徽是一个省,叫江南省。两江地区正是中国南北的结合部,在军事上十分重要,在经济上更举足轻重。两江所征收的漕粮,占全国漕粮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牵动着全国的财政命脉。
曾国藩一生三次总督两江,时间累积长达八年。两江人民在清政府统治时期就经历沉重的剥削,太平军来了之后更是苦不堪言。同时两江所辖区域都是清军和太平军的主要战场,两江这个从前最富庶的地方,处处“白骨露于野,处处无鸡鸣”。
在太平军平定之后,曾国藩认为恢复经济最主要的就是要整顿吏治,革除陋习。曾国藩在成为地方大吏后,难免会遇到收礼的问题,因为清朝官员间送礼送的不光是礼物,还是人情。如果一点不收,就显得“不近人情”。曾国藩虽然立志做圣人,但是出山之后只想没有变,只是改变了一下做法-“和光同尘”。因此,礼物时必须收的,但是有需要自己做到革除陋习的表率怎么办呢?曾国藩的做法是,是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收到的礼物中挑一两件价值最轻的收下来。
在太平军起义的同时,北方黄淮一带也兴起了捻军起义,捻军一开始对清王朝影响不大,然而太平天国被绞杀后,原本配角的捻军异军突起。随着满蒙贵族僧格林沁的战死,朝中无将可用,于是又想起湘军领袖曾国藩。然而曾国藩为了解除朝廷对他的猜忌已经裁撤了大部分湘军,总不能再练就一支军队出来剿捻吧?其实不需要,因为曾国藩在自剪羽翼的时候留了一手,那就是,“裁湘留淮”:他虽然将手中的湘军前遣散,但是却保留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所部的淮军。
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培养人才。除了恩将仇报的左宗棠和沈葆桢之外,曾国藩最器重的接班人就是李鸿章。在剿捻过程中,清政府急于求成,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曾国藩则重回后方筹饷。李鸿章沿用曾国藩的和墙战法平定捻军,本以为朝廷会重赏李鸿章。结果是清政府故技重施,“亲曾远李”,将头功给到了曾国藩,这让李鸿章很是恼火。
在曾国藩升任直隶总督一年半之后,发生了天津教案。就是这次事件,让曾国藩成为了众人口中的“卖国贼”。原因就是,曾国藩分析了当时的时局,认为一是清政府理亏,二是不宜和洋人开战。因此,曾国藩建议和平解决。当时的状况是,在对外交往中,凡事主张强硬,甚至主张“蛮不讲理”的人,通常都会被称为“民族英雄”。而主张和洋人“讲道理”的,几乎都会被骂卖国贼。曾国藩在经历了巨大困难和压力之后,将天津教案事件处理完毕后,由李鸿章接收,可以说是李鸿章“坐享其成”。应该也算是曾国藩送徒弟的最后一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