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洗脸的空挡,在思考这两天写点什么,自从上周决定多写写自家娃儿之后,好像开始格外关注她的一言一行了。想想最近睡觉前几乎都是以一场大呼小叫收尾,就忍不住想来写写。
先来找找共鸣?你家娃儿几岁了?有没有哭闹到你心烦意乱想要捶胸顿足,甚至暴走的时刻?
我家正好有一个,而且对于她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这件事情,有点“历久弥新”。小时候,她还是个奶娃娃儿,每天喝奶是标配,最开始的时候不会用奶嘴,喝不到就急得哇哇大哭,这是我印象中娃儿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第一次哭闹了。
后来她长大了一点儿,对于未接触过的东西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基本都是得到了有些开心,得不到也没有特别难过,只是在大人眼里看了是那种想要又不知道如何要的那种可怜兮兮的样子。
再后来,她又大了一点,四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需求得不到满足后,渐渐的就使用起了“哭闹”这把杀手锏,结果就是多数时候她“胜利”了,想要的东西就这样到手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是一哭二闹……
作为老母亲,我有过很多的反思:
娃儿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张白纸慢慢变得五颜六色的过程,初始的她就是一张白纸,环境如何,身边的人如何,她就如何。所以对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做了错误的示范。
前段因着工作的关系,偶尔会烦躁心情不佳,到了家里,一点的不舒心,都会成为导火索,动不动就发脾气,对老公,有时候也对自己……到现在,其实已经想不起那时到底是因为什么郁闷生气了,但那时候的一言一行,我觉得已经被她看在了眼里,并且“学习及落实”到她的生活中了……
真是惭愧,上一篇的时候提到了对于娃儿的独立自主要言传身教,其实并不仅仅是习惯要言传身教,言行更是要言传身教,一个焦虑脾气暴躁的妈妈,大概率不会养出一个阳光自信心态平和的娃儿吧。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她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样子。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想她哭闹可能是我们这些大人给了她很多错误的信号和指示,就拿前几天她和爸爸闹得不愉快了,拿最近心爱的金箍棒打了爸爸,爸爸发火了,金箍棒被扔掉了,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娃儿自己在那儿哇哇大哭……可第二天,爸爸下班又给带回了一根新的金箍棒,拿到新玩具的那刻,娃儿是开心快乐的,虽说爸爸拿新玩具是来承认昨天自己发火的错误的,但这样到底好不好呢?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这样的示范和动作会影响她?是不是以后她犯错误了会勇于承担呢?还是说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她依旧会哭闹不已,因为她确定大人会来安慰她?这还只是一次哭闹换来的“满意的结果”,想想之前奶奶带着去超市,每次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走不动路,甚至哭闹“威胁”,最终都是奶奶妥协,娃儿自己满载而归,这是不是就是大家都在说的对小孩子太纵容太惯养了呢?我真觉得,其实别看娃儿小,她已经开始摸清楚身边的人的脾气和套路了,也许不小心我们都被她套路了。
当然,除了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自己没做好榜样示范,加上偶尔的纵容,也许从娃儿自身来说,很多时候她并不能很好的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想,在这一方面需要留给她时间去成长和理解,另一方面可能她也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引导和纠正。再有同样的事情,等她哭闹完,和她一起回顾下事情的经过,让她明白并去想一下她的哭闹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是不认同、反抗或存有不同意见?可以很直白和她说,哭闹并不是一种好方法,因为你在哭闹,但大家都不懂,如果想要大家知道,你还是要勇敢表达,只要表达出来,大家才能知道,以后才能不发生你不喜欢的事情。
反思和大道理都是一堆堆的,估计大家鸡汤也都喝的够多,但如果能真的落实到位才好,我感觉自己和之前比已经有了改变,而且尽管我的娃儿现在依旧会哭闹,但我相信她会变得变的越来越好。因为我给了她鼓励和接纳,她给了我改变和进步的信号。
写到这里本想就结尾了,但说起哭闹,这会儿脑子里盘旋着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哈哈,有点和上边的内容不太搭,但其实并不矛盾,当娃儿不会说话时,哭成了她的表达,这是语言和信号,只不过多数时候被我看成是一种不太讨喜的表达。
但从养育个娃儿的角度,我始终认为不能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因为毕竟我们能获得的有限,不是娃儿一哭就能给其所有。而且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一场体验,前半程娃儿的体验,我们能参与和指导,但后半程还是需要她自己去感受,因为“渐行渐远”对母子对父子来说都是注定要去体验的过程,我只希望在这过程来临之前,能通过多一些的指导和影响让她的后半程的人生之路上多些能量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