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两点半,苏轼文化研究会在中汇日期举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局给我打电话时,我还在午休没醒,一骨碌爬起来,骑着自行车就朝着中汇冲,来到中汇,还是迟到了二十分钟,活动已经开始了,签到的摊子都已经撤掉了。
与田局打了招呼,找到自己的座位,开始欣赏活动节目。这些节目都是会员自编自演的,抽奖的奖品也是会员企业赞助的,这样一来,举办此项活动减少许多成本,因为很多都是一些文化艺人,活动演出的质量比较高,有民乐合奏、二重唱、诗朗诵、古琴、戏曲、舞蹈等,特别是6岁小姑娘梁悠然用中英文朗诵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深感弘扬苏轼文化后继有人。
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轼率军民抗洪是他在徐州最精彩的一个政绩。北宋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4月,苏轼知任徐州,7月徐州遭遇特大洪水,上游黄河决口,洪水咆哮而下,徐州城南的清河一夜暴涨,沿途吞没十几个乡县,冲毁良田百万亩。又逢暴雨,“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苏轼立于徐州城头之上,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苏轼振波一呼,带领百姓修筑防水堤坝,冒着死罪风险,请求禁军武卫营出动兵力援助,禁军首领感动,军民一起奋战数月终于打赢了这场抗洪战役,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抗洪期间,苏轼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而不入,誓与城池共存亡的精神确实可嘉。
苏门四学士秦观说:“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苏轼在徐州任知州23个月,时间虽短,但是上书皇帝,论述徐州地位的重要性,建苏堤、抗洪水,第二年又求雨抗旱,寻找煤炭,劝课农桑,造福徐州百姓,留下了云龙山上放鹤亭、云龙公园李的燕子楼、古黄河岸边的黄楼、古城墙里的快哉亭、黄茅岗的东坡石床、云龙湖畔的金山塔和苏堤路、因苏小妹投身百步洪里的传说而成的显红岛等历史胜迹,世代闻香的历史文化名菜“东坡肉”,以及170多首或景物或铭志或抒情诗词和共计327篇诗文与书信奏章等。苏轼文化精神可精度概括为: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忠于职守的担当精神,黎元为先的民本精神。
关于苏轼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两年前的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苏祠时就已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苏轼文化研究会在中汇搞春节团拜会,是为了纪念苏轼文化,更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因为中华文化孕育了苏轼文化,苏轼汲传统之精华,综各家之学说,融自身之实践,开时代之生面,进一步广大了中华文化。
在昨天的载歌载舞中,最出彩的是利用高科技人工智能AI技术,穿越千年时空,看到我们的苏徐州对徐州人民讲话了,开口对徐州人民拜年祈福,让观众甚是惊喜,时空一下拉得很近。苏轼的绝世才华、遗爱为民、豁达旷达,乐观包容,他的精事、博学、善思,他的可爱、随性、真实,他的柔软、深情、热烈,无不是我们喜爱他的理由,更为值得骄傲的是,徐州是苏轼知八州中唯一一次受朝廷嘉奖的地方,黄楼是苏轼为纪念抗洪胜利而修,是苏轼徐州功绩的一座丰碑,历经千年变迁,矗立在故黄河畔,诉说着苏轼抗洪的那段历史,成为一代代徐州人纪念瞻仰苏徐州的的物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