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性划界的康德
说到僭越,我想岔开去多说一句话,大家或许还有印象,我们在讲古希腊哲学的时候,反复探讨的就是“僭越”这个概念,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凡事勿过度”,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柏拉图的《理想国》,都在强调人类要克服本性上的僭越冲动,要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始终恪守在永恒固定的界限之内。如果说古希腊哲学重在为人的欲望划界,那么在康德这里,就是在为理性划界。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康德指出,这本书的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警告人们,“永远不要冒险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
“为理性划界”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现在要问的是,康德为什么特别强调“经验”是理性的边界?为什么一旦超越经验的界限,理性就会跌入到“黑暗与矛盾”之中?
冤有头债有主,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要追溯到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简单说,心物二元论的意思就是,在心灵和外物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笛卡尔的这个坑挖的太大,以至于他之后、康德之前的所有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都只能求助上帝来解决心物关系。这个时期的上帝对于哲学家来说,主要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但凡哲学思考陷入绝境,这个“救急神”就会随时亮相,解救哲学于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