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次变革
吹响“营销变革”号角
三天三夜
2009年3月16日,在北京开完全国“两会”的张近东一回到南京,一阵急电,再次把全国各大区的高层召回总部,集中在南京紫金山上的索菲特钟山高尔夫酒店。
只有重要的会,张近东才会敲定在五星级的索菲特钟山高尔夫酒店召开。但大家没有料到的是,这是一场连续开了三天三夜的闭门会。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说:“市场比营销变得更快。因而,营销一定是在随时变化中,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随着企业战略定位、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发育程度、消费者需求特性、区域市场差异、企业资源匹配、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竞争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正如《基业长青》一书中所指出的,高瞻远瞩的公司,就像伟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永不自满,蓬勃成长。他们明白,自满会导致衰败。问题当然是如何避免自满,如何在公司成功或成为本行业老大后自我维持纪律,如何维持公司的活力,靠着从内部燃起的熊熊烈火鞭策员工继续前进,永不满足,始终追求改进。
心怀“百年企业”梦想、主导了两次变革的张近东,知道企业在什么时候该自我进化和蜕变,什么时候该振奋精神“再出发”。
现在看来,“三天三夜”的会议注定要写入苏宁的变革史。会上,张近东向“封疆大吏”们喊出了“营销变革”的口号,其核心是“实现市场导向,为客户服务,为客户的客户服务,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苏宁以前迎合消费者的手段是促销、降价和低价,吸引供应商的策略是多开店、上规模。但现在,苏宁要透过供应商去研究商品,管理商品,提升供应链,同时要研究顾客的需求,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精准的营销和服务。
放着好日子不过,不去舒舒服服地体验一把行业霸主的快感,为什么还要折腾?
张近东知道,那些长年在一线市场打拼的事业部和大区负责人,口头上没有表示不满,心里却未必把事情的原委想通、想透。于是他又当起了“政委”,耐心地给大家做起思想工作。
改变自身易,改变他人难。苏宁非常清楚,通过外部的圆桌会议沟通、谈判,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因此按照一贯做法,苏宁把变革的重任先放在自己内部的一步步改变中。张近东设计的变革路径,就是从单纯联营
逐渐转向扩大自主经销的比例。
“为了简化复杂的零供关系,苏宁不断摸索一些新的做法,其中包括对自营的探索以及延保业务的尝试。”时任苏宁电器总裁的金明对外界表示。苏宁设计的自主营销模式,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产品维度,在加强消费者研究的基础上,丰富零售专业知识,在产品采购选型上形成主见,不断扩大产品种类。通过销售数据库分析,预判市场需求,将相关的数据信息反馈给制造企业,双方协作,以买断、包销的方式生产和销售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针对市场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提前制订商品采购计划,以定制、代工、贴牌等形式,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路线。其二是销售维度,通过超级店、旗舰店、社区店、乡镇店进行品类经营,建立专业化的营销队伍,积累经验,提高零售终端的运营效率。
苏宁相信零售能力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既有的渠道、物流、服务应该被作为优势资源不断地优化与升级。以这些优势为基础,从商品研究到顾客研究再到采销互动,苏宁要建立自己的直营体系。营销变革的战略路线图在众人眼里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第三张王牌
张近东在会上还特别强调:“现在提倡和谐发展,我们不应该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追求利润长远化,只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利益才能长远化。”
这个观念并非出于张近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在创业以来不断的反思中固化下来的。早在创业初期,苏宁就不同于很多同行企业在销售时依赖“以广告轰炸树立品牌”和“用价格促销推广终端”的做法,而将服务作为自身的第三张王牌,坚持“服务是苏宁唯一的产品”。同时,作为整个家电行业的亲历者,苏宁和上游厂家也结成了同甘共苦的战友联盟。
苏宁倡导的营销变革,符合现代大生产、大流通的发展趋势。它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建设者,将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构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供需链,利益协同,价值共享,实现规模化的相容性增长。从长远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售企业价值回归,它必将导致全产业链专业分工的新型竞合模式出现。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苏宁发展战略开始从以公司为经营重心的成本、规模的利益追求,转向以价值链为经营重心的服务、速度及顾客的价值追求。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