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说话艺术
孔子喜欢颜回,肯定不是因为一时一事,更不会是一时冲动。除了“回也闻一以知十”“不迁怒,不贰过”“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心三月不违仁”“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等等优点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
有,肯定有!
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这位学生的尊师之情不一般,真正落实了“老师如父母”的古训。俗话讲,“老人隔辈亲”,颜渊自幼跟随父亲颜路拜在孔子门下,按辈分应该是“徒孙”了,加上他“大智若愚”那“其愚不可及也”的可爱之状,老师怎能不喜欢?
其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颜渊会说话。
怎么?颜渊会说话?孔子不是说:“我和颜回谈话整天,他都没有一点疑问,像是个愚笨之人”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是啊,颜渊退下去之后,老师考察看他私下里的言行,对于老师所说的,他还能有很多发挥呢。颜渊的聪明就在于老师讲课时,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闻一知十”,一为数之始,十为数之终。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点,颜渊就能把所有涉及这一点的知识都理解了,都融会贯通了。更为关键的是,颜渊不仅自己懂了,他还能当“助教”呢,帮助老师给其他的师兄弟辅导开悟,阐发老师的学问。
这是第一点,“不说话”,“此处无声胜有声”啊!
第二点,“会说话”。
公元前497年,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年。孔子一行在卫国呆了十个月,因为“卫灵公问阵”,孔子师徒便打算前往宋国、陈国去传道,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市境内)这个地方。因为孔子长得很像阳虎,身材魁梧,只因为阳虎曾经凌暴残害过匡人,所以匡地人就把孔子一行围困起来。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11.22)
孔子和颜回在这次劫难中走散了,五天以后,颜回赶上来,找到了队伍,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渊的回答实在惊人:“子在,回何敢死!”颜渊说:“老师您在,我颜回怎么敢死呢?”《史记·孔子世家》等书也有类似记载。
谁说颜渊“傻”,颜渊“愚”?傻子能说出这样老师喜欢中听的话吗?不仅将自己对老师的一片赤诚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还将自己对理想信念追求的坚定不移表达了出来。
谁知两位圣人的不经意谈话,两位《易经》大师的“脱口秀”,竟一语成谶,颜渊真的早老师而逝,成为千古第一憾事。
第三,也是最最关键的“慢说话”。
孔子多次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之类的话。颜渊作为德行科的首席弟子,当然落实得最好。尤其突出的是侍奉老师之侧,或是回答老师问话时,颜渊总是“慢半拍”,总要反复思考后回答,从不像师兄子路那样直来直去,“率尔而对”。《论语·公冶长篇》第25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天,颜渊和子路侍奉在孔子老师身边。孔子说:“今天没有别的事,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还是唯恐落后,抢先回答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皮裘,和朋友来一起共用,用坏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子路这志向已经相当高远,颇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社会主义思想了。然后,颜渊才说:“我愿不自我夸耀,不把劳苦之事施加给别人。”乍一看,颜渊这志向没什么高大上,都是从自我出发。然而仔细想想,还是颜渊的境界高,如果每个人的修养都达到了这个境界,岂不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可是子路这急性子,见老师没有表扬自己,就反问老师说:“希望能听到夫子您的志向。”孔子说:“老人使之安享晚年,朋友使之信任我,少年使之感怀我。”看看老师的境界,难道不是大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吗?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次非常有名的孔门弟子言志的事。这件事记录在《孔子家语·致思第八》(《韩诗外传》《说苑·指武》中也有类似记载),又名《农山言志》:
孔子到鲁国北部游览,登上农山山顶,弟子子路、子贡、颜渊在旁边陪着。孔子四下远望,很感叹地说:“在这个地方静心深入思考,什么都可以想到。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作出选择。”
子路走向前说:“我愿意秉持像月亮一样洁白的帅旗,挥动像早晨的太阳一样鲜红的战旗,让撞击钟鼓的声音响彻云天,让旌旗迎风飘扬。我率领一队人马与敌人作战,一定能攻占敌人的土地千里,拔取敌军的军旗,割取敌人的左耳计数报功。这一点只有我仲由能做到,老师你就让这两个人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是勇敢啊!”
子贡又走向前说:“我希望让齐、楚两国在宽广辽阔的原野上交战,两军营垒遥遥相望,军队激起的尘土飞扬,士兵们手持兵器英勇作战。我穿着白色的衣冠,在两国之间奔走劝告,陈说各种利害,以解除国家的外患。这只有我能做得到,老师你就让这两个人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是有口才啊!”
接下来,看颜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