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APP本周樊登讲书《少年发声》,边听边被一次次击中,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对应住自己或身边人,我心疼着孩子们,焦急着爱孩子又作孩子的家长——“咋能这样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时,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是啊,我们很少听到孩子们怎么说,孩子们的话语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会关起门来,不跟家长说话。这时候,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实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出了问题——我们平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平时用什么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说些什么?。
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不同年龄阶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想说的那些话。很多话听完之后,就会意识到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所以听完这本书后,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陈瑜采访的第十位少年叫洋洋,一个四年级的男生,这个孩子智商140,很聪明。但是他最大的问题是不爱写作业,因为他觉得写作业无聊,很多东西都是他早就学会的。洋洋很喜欢历史和科学,讲起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讲起恐龙,他都知道,阅读量极大。他唯一的抱怨是觉得课外班太多,自己有点累。
洋洋不想让妈妈给他报太多校外辅导课。
洋洋现在的辅导课极多,周一有外教口语课,周四有一个编程课,周五有羽毛球课,还有另一个编程课和中教老师的英语课,周六有3节课,语文课、数学课,还有一个乐高课。
洋洋对这些辅导课,倒没觉得多烦,就是觉得有点累。
洋洋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但是他不愿意按照学校的节奏去完成作业,经常不写作业,这让爸妈很头疼。
作者陈瑜说,作业、考试、纪律,这些东西是老师和家长强调最多的东西,老师很少强调个性化的人。然而人跟人不一样,有的孩子发展得更快,就是比一般人学得更快,他对按部就班、一遍一遍抄作业没有兴趣。老师和家长何不对他们区别对待?
陈瑜采访的第十一位少年叫畅畅,是位初一的女生。这是一个正面的案例,但从中也能使问题家长看出自己的问题。这个孩子从不补课,但是在重点学校排年级前十。她家的氛围是“云淡风轻。
畅畅从一年级开始,每天上学穿什么衣服,都是自己决定。如果突然降温,妈妈觉得她穿得太少,会让她带外套。如果她穿得太多了,就提醒一下,因妈妈认为她觉得热了,自己会把衣服脱了。
有的家长会规定孩子必须穿什么,衣服的颜色必须怎么样……但是畅畅的妈妈不管,畅畅现在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在网上买。
还有,去哪里吃饭,妈妈都会跟畅畅商量,而不是妈妈想去哪儿吃,就带她去哪儿吃。
从四年级开始,妈妈就不让她上学校晚托班了,让她自己从学校走去妈妈的单位。畅畅很享受一个人走路的感觉。
很多妈妈喜欢控制女儿,从穿衣、走路这些小事开始,显现的是这个妈妈以自我为中心。
畅畅跟妈妈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只是妈妈有时催她整理房间,她会有点小怨气。妈妈几乎没有逼过她做过什么事情。
身边的同学有和畅畅一样的亲子关系的很少,有时候聊天时,同学们会羡慕她,说“你妈妈真好哦”,或者说“你太幸福了”感叹。
孩子们希望拥有的就是一个正常的妈妈,就是控制欲没有那么强的、能够尊重孩子的妈妈。
像畅畅这种不被家长严格管束的孩子,成绩如何呢?
畅畅小学时是班级前十,进了中学,年级前十。妈妈对畅畅的不是很在乎,也不会给她奖励,但是畅畅会给自己奖励,比如说,看一会儿电视,或者吃点什么东西。
妈妈对畅畅的成绩不会表达什么期待。畅畅觉得只要不考太差就行,心态很轻松。
在很轻松自主的情况下,能够考到年级前十,这绝对是真学霸。她有无穷的潜力可以开发,因为她自己愿意学,她的头脑能够放松。
畅畅在家里有一定的话语权,想上舞蹈班了,或者其他,爸爸妈妈就给她相应的资源,从不拽着她学这学那往前跑。
一个在家里边很有话语权的孩子,面临繁重的学业,她可以做到云淡风轻,并且成绩很好。很多优秀的家庭都是这样,核心就是家长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家长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要担心万一孩子管不好自己,怎么办?就算他管不好自己也是他的事,他管不好也比家长来管要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