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APP本周樊登讲书《少年发声》,边听边被一次次击中,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对应住自己或身边人,我心疼着孩子们,焦急着爱孩子又作孩子的家长——“咋能这样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时,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是啊,我们很少听到孩子们怎么说,孩子们的话语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会关起门来,不跟家长说话。这时候,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实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出了问题——我们平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平时用什么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说些什么?等等。
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不同年龄阶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想说的那些话。很多话听完之后,就会意识到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所以听完这本书后,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陈瑜采访的第六位少年叫依依,是作者采访的年纪最小的孩子,她有读写障碍症,写字、认字对她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普通的孩子可能写一两遍或者三四遍就能认识一个字,但是像依依有可能要写100多遍才认识一个字。所以她描述自己写作业就是擦擦擦,写完了就擦,擦完了再写,不停地写。
语文和数学最让她头疼。语文是因为要写字,写不快;数学是因为没有拼音,字不认识,所以数学题目容易丢分。数字写不好,得报写字班。
依依每天写作业要写到晚上11点,吃完晚饭一般是先睡一会儿,起来再做作业,做完再睡觉。依依一直觉得自己睡不够,而老师觉得依依的成绩不好,希望家里能够多使点劲。
妈妈听到老师反映的情况,不跟依依说,会用她的鞋板“伺候”。
妈妈打依依,依依也打妈妈,对打。妈妈嫌依依不听话,就打、打、打,依依就回打、打、打。
依依跟妈妈讲道理,她也不听,努力地讲,也不听。妈妈倒是没有因为学习的事情打过依依。
依依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好好地睡觉,能够玩。她现在每星期几乎没有玩的时间,也没有和小朋友约好出去玩的时候,妈妈也不陪玩儿。在依依很小的时候,妈妈还带依依出去看看电影、吃吃饭什么的,自从上学后就没有了。
依依在被采访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叹气,经常发出“唉”的声音。
作者陈瑜问她如果给老师给妈妈提一些建议,会提什么?
依依说,老师不要太严格,心情好的老师她才喜欢。妈妈对自己好点,就是心情好点呗。”
依依觉得妈妈现在的心情老是不好,几乎不对她笑,就是骂骂骂,打打打。所以,依依也不对妈妈笑,就是心里生她的气。
当作者陈瑜问依依现在最想对妈妈说什么时,依依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老了,我可以照顾你。”
陈瑜说:“你不喜欢妈妈,你为什么还要照顾她呢?”
依依说:“因为那时候外公外婆就不在了,只有靠我照顾她。”孩子的内心非常善良。
作者在书里说,先别急着责备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不用功”。因为有好多孩子确实是神经发育的问题,神经发育程度和他所要进行的学业不匹配,但慢慢地也会变好,只是他的发育节奏跟别人不一样。很多父母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都一样,别的孩子6岁、7岁能坐在那儿,那我的孩子也要能坐在那儿。
陈瑜建议:“第一,学龄前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认字、算术上,缺乏运动,尤其是缺乏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会影响孩子感知觉、视知觉的发育。”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玩,一定要玩得足够充分,他的大脑才能够发育得健康。
“第二,与上一代相比,现在的学生一进入学校教育,就开始面临高强度的竞争,所以孩子们的问题暴露得更早、更严重。”家长没有必要那么早就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尤其是像依依这样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家长更需要对她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她的大脑逐渐地发育。
听完这一部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刚上一年级的依依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学习,这么小就常常唉声叹气,心情压抑,对她的成长影响会很大。
少年发声了,家长们,觉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