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批评孩子后下面加一个但是,紧接着是肯定,如果反过来先表扬、后批评,孩子会认为前面的表扬是烟雾弹,目的是为了后面的批评,会有反感。
2,书面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比如家长作业本上签字。
3,充分利用网络点赞,接受外人的赞扬。互联网也是晒娃的好地方,还可以记录孩子成长。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接受外人的赞美,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但谦逊的父母经常做不到,我们当着很多人面就把孩子打压下去了,因为觉得谦虚是美德。
4 多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自我总结。
5,指出过去做过但现在没做过的坏事也是贴正面标签的一种特殊方法。
如果孩子某些行为屡教不管,那我们要耐心观察,他终于不那么做的时刻,这就是一个高光时刻,我们要充分利用。父母要有一颗等待的心和看到进步的眼睛。
贴正面标签和表扬是不一样的,表扬是从结果入手,正面标签是看见为主。
中国的父母都吝啬表扬。父母要做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成本最低最舒服,不需要做虚假的事。
正面标签的运用,更多的是信任,而不是期待。期待隐含的是父母觉得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但希望他做到。但其实这背后是另一种控制,意味着对孩子的外部激励。
肯定背后是对孩子真心的信任。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成绩突飞猛进,往往不是因为老师对他要求高,而是因为老师很欣赏他,觉得他可以做到,孩子立马感觉很好,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人类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关键,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信任的力量。
给孩子贴正面标签,父母要有三个能力维度。
第一是看见全面事实的能力,第二是男孩子今天和昨天比看其进步,而不是和别的孩子比,也不是看孩子的错。
第三是父母要有看到成功关键的能力,如果父母掌握考第一的诀窍,那么找到让孩子成绩好的可复制的正确行为就更容易。
就算贴正面标签不一定能解决具体问题,但能产生正能量,让你和孩子关系更好,从量变到质变。关系好,你的话对他自然会有影响。
贴正面标签不是表扬而是肯定,它是事实不是评价,它是习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面标签不要集中在某一点上,因为总表扬孩子某一点,正面标签的目的性就会很强,正面标签应该多样的,不一定针对特定目标。比方不要聚焦在成绩上,时间长就没有效果。要做到每天的、不断强化的。不能只表扬一次,需要不断强化才有效果。
管理学有个28原则就是企业80%的利润,往往是有20%的顾客创造的。在亲子关系中,孩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比例要控制在20%,80%的问题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让孩子觉得自己掌控人生,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总是干涉唠叨,传递的是不接受。感唠叨就是典型的不接受孩子的不,背后是我不相信你能做好,你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做,要按我的想法去做。唠叨不起作用,还让人崩溃。
只有当父母大部分肯定和欣赏孩子偶尔一个步才能让孩子重视,觉得你在就事论事帮助他,而不是故意挑他的错,托马斯指出孩子不会反抗成年人,他们反抗的是成年人夺走他们自由的企图、成年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改变他们或塑造他们的努力、成年人的唠叨、成年人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是非观念行动,所以我们要去梳理哪些问题是该管和不该管,哪些要引起重视。真正是孩子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例不超过20%,所以我们要消除80%的烦恼。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说自己孩子多动,于是家长就认为孩子肯定有问题,到医院进行多动症测试,最后孩子自己都觉得我是有多动症,其实只是老师的一个偏好而已,最后变成了实质性的问题,也许老师只是比较喜欢安静的孩子,看到活泼的就觉得多动,可能会和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