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章节,是人体学习中对学生来说较难的内容。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心脏四个腔室及其相连的血管的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同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将抽象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直观、生动的认识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模型展示、图表分析、实验探究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认识。
1.亮点:
(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模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2)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准确说出心脏的四个腔、相连血管和瓣膜的名称及作用,理解心脏如何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通过资料分析,也能较好地解释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3)在心脏模型观察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学会了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理解心脏复杂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时仍存在困难,尤其是区分心脏的四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2)在模型观察中,心脏的结构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在观察时不够细致,对一些结构的认识不够准确,需要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实验中增加巡视和个别辅导。
(3)课堂时间有限,在拓展与延伸部分,对常见心脏疾病的讨论不够深入,学生对预防心脏疾病的具体措施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和落实。
(4)对于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可以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学生也更易理解。不至于让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以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将心壁的厚薄意义引出。
3.改进措施:
(1)在讲解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时,采用更多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制作简易的心脏结构模型、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血液循环等,帮助学生理解
(2)加强观察前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步骤和观察要点,观察增加巡视次数,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心脏结构的认知建构。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拓展部分,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制定具体的心脏健康计划,提高学生对心脏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
(4)板书过程中的心脏结构图最好用心形,而别用方形,这样学生更易理解,也更容易填补板书过程中的空。在这个地方我采用的是方形结构图,学生可以准确填出四个腔,但基本都不能理解并准确填补各个血管的名称!在这个环节上,浪费时间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