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3日开始,学校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校本培训。培训之初,王校长确定了基于本校实际的培训主题:“以评促教、由评促改”的实施。三天的培训我不仅认识到课堂评价的必要性,也明确了自身课堂评价的改进措施,可谓收获颇丰。
首先,我认识到了课堂评价的必要性。随着育人方式的转变,国家对高中生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转变,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评价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教育目标,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推进实施当下,高中阶段的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而如何判定学生“到了哪里”“是否到了那里”,评价就是检测手段。但是我们现阶段的教学评价缺乏长效性和整体规划,从宏观的三年培养目标的落实评价,到微观学期目标的评价,再到每一节课的课堂实施评价,都需要整体设计推进,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缺乏对学生三年提升目标的设定,评价更没有考虑如何有宏观到微观落实,日常教学有一定的评价意识,但是缺乏规划,评价也呈现随意化、碎片化。尤其作为学科教研组长,在这一点上自己做得远远不足。
其次,我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改进措施。在日常的课堂评价中,我一直陷入了为评而评、评而不用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对于评价的实施在培训前只是有一定的评价意识,而对具体如何实施笼统而模糊,更没有分层意识。此次培训我构建了基于语文课堂的评价实施方法,即“任务群目标内容+学业质量标准+课堂细化落地=课堂评价”的教学评价实施策略,明确了评价可视化的原则,并致力于努力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其中杜芳老师从时空观念”的分层评价、“人文社科类课堂回答”评价标准从不同级别、不同分类、不同内容、不同表现等角度进行设计量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评价实施具体而且实操性强,可以说解答了我在评价实施策略方面的疑惑。另外通过培训我更加认识到评价也不是简单的评价量表的制定,而在于学生自身能力层级的可见性,因此对于学生素养的评价必须分清维度,划分层次,使之朝着更高的层级迈进。
再次,我抓住了评价的核心。通过培训,我清晰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在于反馈和提升,这样才有评价的有效性。而反观我的课堂。虽有评价,但是缺乏评价后的再次矫正和再次反馈。学生通过教师评价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却没有再次提升的机会,教师也缺乏反馈和再次补救,试想一下这样的评价价值何在?例如日常的作文教学,通过批改评价教师虽明确了学生的问题所在,但是缺乏再次修改提升的补救,而是寄希望于以后的作文教学,这样的评价缺乏有效性。另外,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当下,评价应与目标保持一致,脱离了目标的评价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的制定根本的依据是高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使用“逆向设计法”,由高考试题要求必备素养,分解三年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而一步步落实到课时目标和评价中来。
最后,通过培训,我制定了下学期学科组教学评价提升计划。首先结合学校学情,三个备课组对学生语文学科三年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确定三年、一年、一学期提升目标和评价方式。其次依据“双新”背景,进行大单元设计以及单元评价,将评价放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实施,实施中注意评价的长效性,单元、课时都进行评价设计,即“逆向设计,以始为终”。再次针对课时目标进行评价方式的研讨、评价标准的制定,我们准备根据课型和课堂内容的不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最后,继续进行高考题的研究,并把研究重心放在新高考试卷的研究上,并根据高考试题考察知识点、能力点的不同,评价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将更加致力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集中学科组的力量先将评价落地,水到渠成的使素养落地。
在即将要来的新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以“课堂评价的有效实施”作为本学期的重要课题研究来做,集学科组的力量使漫漫教研路一路繁花!
202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