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层长篇纪实小说] ( 续篇112)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112、儿时的菜园双
正月过后,水竹开始想着心中的计划。
但是,他清楚现在时机还不太成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前面做的环境整治仅仅是表面文章,单靠农场和三个家庭作坊等还远远不够。
现在急需的,是不断增加“老旧”文化元素,尽快丰富小山村原生态的实质内涵。
堂弟水文春节前后,已经帮他拉回了几大车的旧式农具,现在依然在继续寻找、采购。
是石器的,他让人摆放在场基和农场的院子里。是木、竹、藤器的,暂时摆放在三间空房里。
水竹在房间门头上又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依然是毛体红字“60农场老旧农具展示厅”。
尽管房间不大,东西却是排的满满的。进去之后,立马就会让人想起那个时代、那段岁月。
他想下一步先从“菜园地体验区”入手。然后,再连续做几篇“无中生有”的文章。
他让三婶请来农场附近大约50亩土地的农户。
他请七、八个户主到了培训室,指着一张《60农场菜园地体验区规划示意图》解释着。
小山村的山地大约有800亩,计划中用200亩做菜园地,200亩做杂粮地,另有400亩种植果木。
他说先拿50亩出来做试验地。根据这50亩的地形,再分成五大片,每片约10亩,全部按图纸做成“菜园双”。
水竹正解说着,一位堂嫂就站了起来,好奇的问道“水娃,这么多菜园双,你让谁种啊?”
三婶瞪了那位堂嫂一眼,轻吼道“就你话多!听水娃说……”。
水竹笑嘻嘻的回道“让城里人种……”。
水竹把菜园双的做法和打算,详细给大家说了下。
一群妇女又唧唧哇哇的询问了起来。
“水娃,你真能想的出来哈,城里人会到我们这个小山村里来种菜?……”。
“老二啊,这么多菜园双,一户租一双,这要多少户才能租完啊,如果没人租怎么办?……”。
“二哥啊,这是不是太多了啊,能不能先少搞点啊,我还是担心租不出去啊……”。
“城里人会种菜啊?要不要我们帮忙啊……”。
“二哥哥,这一双算多少啊?租金是多少?我们能得多少啊?……”。
……。
水竹笑呵呵的回道“你们的地按亩折算,确保你们每亩每年500元,放心的话,就和农场合伙,按五五分利,但是,你们自己要把地翻耕出来……”。
三婶在一旁有些着急了,连忙阻止道“水娃啊,别听她们瞎喳喳,山地哪有500元,最多200元……”。
讨论了半天,最后定下来,出力的活由农户自己干,和农场合伙,农场确保每亩每年不少于500元。
水竹让水平和水虎配合农户丈量登记、按亩折算,又与各家签订了合租协议书。
七、八个农户,根据田亩上工出力,接下来就是放线、机耕、翻地、平整……。
水竹又让人安装了简易的自动喷水管网,并在菜园地旁边预留了封闭式的粪池。
十几天时间,50亩菜园、1200个菜园双出来了。
那一垄垄菜园双,整理的清清爽爽,排列的井然有序,条条沟垄匀整平齐,看上去十分的养眼。
菜园地入口处,插上了一块毛体红字的大标牌,上面写着“60农场菜园地体验区”。
水竹早就找人安装了视频监控,并将监控管网延伸到了村口、村内、农场、桃园、三家作坊等地。
在菜园地五个区域,安装了十个探头。水竹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60多寸的电视屏幕。
隔壁水平和水虎的办公室也悬挂着一个大屏幕。
水竹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看到每一个点,也可以在手机上打开一个小软件,随时随地看到农场和小山村。
水平和水虎早就以“60农场菜园双公开租种”等为题引,连续不断的在自媒体平台上播出了。
小视频里全是菜园地翻耕的实况、实景,以及菜园双租种的对象、租金和优惠条件等。
菜园地还没有竣工,城里就已经有人来询问、预定了。完工不到一个月内,50亩菜园地,1200多菜园双被出租尽空。
菜园地每双大小基本上是2.5米宽、10米长,每双每年租金500元。但是,凡租户当年每来一次即可返还20元。
水竹的目的当然是“羊毛出在牛身上”。客户来一次总要吃饭、休息吧,总要购买一些农产品吧。
1200多菜园双共签约有800多户,这800多户将是水竹凹村的半个村民,也是家常的客人了。
他们一定会坐在家里,经常打开手机点开监控,看看他们亲手种的菜长势如何,也自然会成了农场的铁杆粉丝。
这也算是“声东击西”、“反客为主”了吧。
菜园地出租后,水竹凹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
客人们也不仅仅是钓鱼了,时常看到的是一对对的夫妻俩带着他们的孩子,来体验菜园双的乐趣。
出现更多的,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他们陪着老伴,或是带着自己的子孙们。
他们坐在那些老旧的房子里,凝视着毛主席的肖像,品茗着大碗茶水,久久的不愿意离开。
他们露出一番“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的神情,更有“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
他们在那些老房子里默默的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