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多时候序言部分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看的,但是序言恰恰也是最重要的,还原原书创作的时间,背景是我们首要做的,充分了解背景,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为什么而写书?大致了解一下,对接下来与作者达成共识有很大帮助。
序言部分作者谈到了三条大背景
第一,美国的教育人士都承认,教导年轻人阅读,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成了最重要的教育问题。
第二,许多成人则着迷于速读课程亮丽的保证——增进他们阅读理解与阅读速度的保证。
第三,当时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上。
作者还引用到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詹姆斯·墨赛尔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的一篇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这篇文章讲的是虽然在小学之前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但是一旦过了小学,阅读曲线就跌入死寂水平。
注意这篇文章写于1939年,那个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呢!在历史课本说美国成立的时间是1776年,距离1939年是163年,美国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地摸索,终于写出阅读经典指导著作,可见,教育是件细水长流的事,相比于咱国家,我发现我们的教育水平很高了,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历史课本记载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距今是69年,还不到100年啊,从小学到高中都会设立一门课那就是语文课,老师们也会很认真地教我们如何阅读,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深度也不一样,这真是中国的希望,好很多了。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很用心,会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去看课文,会让我们找文章的主旨,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在这本书中分析阅读部分涉及到的,小学老师其实已经就开始培训我们分析阅读,让我们刻意练习,但是,小学的时候,我看不懂课文,老师让我们买教材配套讲义,买字词句篇,这些工具书中,都有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每次老师要提问我们,我都会拿出工具书来看,没用过自己的大脑思考,但是工具书让我每次都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还是对的,就会产生一种虚荣感。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思考过工具书到底怎么去用,怎么样才能让工具书成为工具书而不是我变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人,帮工具书翻译。希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个BUG有所改善。
小学毕业后,我就很好奇初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初中那会第一次拿到课本特别开心,把整本语文书都翻了,最喜欢看书中插图,但是看到文言文好多就有些懵了。我看不懂,怎么下面还有那么多的注释呢?很幸运的是初二初三那年我遇到的语文老师很是幽默,教我们阅读文言文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多时候老师也会谈谈自己的感悟,这影响了我后来自己阅读的习惯,上初中老师的语文课,很享受,老师的话也很哲理,虽然我忘了具体是什么话了,但那种上课的感觉我始终记得。这个和小学语文老师教的可是有着很大不同。可能我今年回家,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就退休了,好可惜,但是老师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
高中的语文,对我影响更加深了,高中要写知行录,我听着很好奇,高一第一次写,语文老师给予我很强的动力,我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也很用心的给予我建议,很幸运。高二教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了,我们叫他许老师,我记得他给我们上的那堂课叫《雷雨》的时候,许老师让我们表演,许老师也加入其中,然后老师表演的声音让我很震惊,原来阅读不仅是看,还有演绎,还有和声音有很大关系,这是我第一次被触动到。高二的我就开始在知行录上写我自己的诗上去,许老师的评价带给很多的自信。让我至今都不会忘的是我在写丰子恺《渐》这篇文章的读后感,老师说他感受到了我文字的温度,我好开心。高三语文老师教我们阅读就会比较系统,因为要面临高考,不同的文章题材出题会不一样,所有阅读方式也会不一样,呵呵呵,这就是比较系统的阅读!高考压力比较紧张,时间也紧,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未来这个教育最好是让学生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是能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下面一张图是我高三的时候写的诗,很明显我受丰子恺的《渐》的影响。
好景不长 ,到了大学,我上了一两节之后就一直在逃语文课,感觉缺少了些东西,当然,我的阅读水平没有增加,反而陷入了死寂状态,不进则退,直到现在才知道,少了的那点东西是什么,那就是像作者那样把阅读整理成系统。
从手写到印刷术到现在的打印,这些技术都在升级,类似于这个,阅读也是需要不断地精进,作者在写好这本书之后又再给它升级一样,序言提到在主题阅读是全新的,第三篇增加的部分很多,这就是进步,回到当下的我们当然也不能忘了这一点,出现了BUG就该赶紧修复。随着电子书、说书、听书地出现,在阅读这一方面应该有更加细致地东西出现。但在此之前先把作者提供的道走好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