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所有的父母都想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力所能及最好的养育环境,让他有一个好的未来。然而,你打着爱的名义,口里说的对他好极有可能是你的自恋在作妖,对孩子有可能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所以警惕你的自恋,别让负面期待伪装成不含诱惑的深情。
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日渐长大,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也越来越高,音体美智德,样样都要好,家长、孩子一起奔波在各种班的路上。
这或许是大多数父母都会面临的问题:什么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养育?
一、自恋之下的养育环境
源于自恋,我希望孩子按照我所期待的目标,按照我想象中的预设:心理健康成长,兴趣广泛、各项能力超群并且出类拔萃、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顶级大学、拥有无人能及的美好未来。
各位父母,当你出现以上对孩子的期待和预设时,就要警惕了,虽然是对孩子的美好愿望,但出发点仍然可能是自己的超级自恋:因为自己是好的,孩子也是必须是好。
其实这是自恋营造出来的想象和幻觉。真实的孩子并没有那样完美,他胆小、懦弱、爱哭、拖拉、懒惰、智力毫无过人之处,完全不如隔壁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是的,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于是,不能承受自己自恋受挫的父母们开始对孩子的“折磨”,你怎么这么笨!你看人家谁谁谁!!
可能有人会纳闷:我对孩子发出的期待是成为卓越的人,这是积极的预言,但为什么我的孩子却非常普通,甚至是失败者?这是因为,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就算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一个人内心的自恋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时,就会忍不住去压制别人,这样一来,自恋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但当自恋发展得比较成熟时,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
二、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说,自恋是人类的本质之一,那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说:你是好的。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你,“你是好的”,这个影响力就越大。最初养育我们的人是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在做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先拿小白鼠做过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三、权威的积极期待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甚至可能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到对方积极的期待。 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积极期待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每个生命最天然的声音都是自恋的,都想做自己,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发出的期待是鼓励我们做自己,那就是很幸运的事情。
四、不含诱惑的深情链接
然而,比积极期待更好的是不含诱惑的深情,是满心的喜欢。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诱惑就是,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
不含诱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实,哪怕有一些诱惑也没关系,只要其中有深情就好。
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我们知道,生命最重要的有三个命题: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 第二,满足别人期待; 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
简单说,就是“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孩子天生的使命就是要完成自己的自恋,父母就是那个最能影响他的权威期待,如果父母的期待能够与孩子的天性一致,那孩子便能无忧的做自己,且爆发出流动的饱满生命力。
积极的期待当然好过消极期待,但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会让孩子忘记自身生命的发展诉求。最好的期待就是放下期待,超越自己的自恋,与孩子建立全神贯注、全然的积极链接,诱发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深情。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时刻警惕对孩子的期待是不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方法和途径就是要警觉地观察自己,觉知那些愤怒和要求背后的期待是不是自我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