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用心品味文化佳酿的醇香,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要坚持创新守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由古至今,经过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传承中发扬、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数计时、冬奥会奖牌的设计参考了南越王墓出图的同心圆纹玉璧、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无一不是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神韵,无一不是优秀文化的载体,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创新发扬,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泯于世。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大唐年间,思想开放,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如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等,接纳各国交流学习,文化上的兼容,对外开放上的活跃,使得世界各地云集长安,出现万国来朝的鼎盛局面;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最终清朝统治者的美梦被一门大炮轰碎,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也由此揭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海纳百川,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彰显大国风采,找准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